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第11個小時

最近環保議題又被拿來炒作一番,究竟人們會相信在世界末日那一天,是神要審判世人自食其果的將地球資源消耗殆盡,還是寧可相信是地軸傾斜,導致季節急遽變化?這一切不是意外更絕非偶然,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我曾經努力減少自己吃葷食,除了性格上的修養還有對世界的小小貢獻,因為看到有人死於飢餓是多麼痛心的事,為何食物不是公平分享?為何少數人在享用資源多數人要承擔危機?

但後來明白這些議題是不被容許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否則不願面對的真相,恐怕幕後是一個「恐懼之邦」的操縱。

人必須從心靈開始改變。從分裂的個體再次回到合一的狀態,如果你看過「一的法則」,大概就能了解這一切。

話說回來我還是超愛看這類紀錄片,雖然未曾被這些象限所影響,但人類靈魂的提升與進化卻刻不容緩。首先我們要改善的是內在環境而非外在環境,要擺脫集體意識或是個人意識都有超乎想像的艱辛之路,但願已經在各地透過冥想而共振的人群能將磁場擴散開來。
=====================================

◎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首度擔綱監製、口述旁白
◎榮獲2007金衛星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導演:納蒂亞康納斯 (Nadia Conners)、蕾拉康納斯彼得森 (Leila Conners Petersen) 口述:【血鑽石】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如果人類是問題的來源,我們也能成為解答的基礎!
世界氣象組織的科學家巴杜說:「2007年一開始,極端氣候事件便十分活躍。」從近幾年的氣候變化就顯示地球極端異常的氣候變遷,這一連串的異常現象都在在不斷地暗示,我們地球生一場不輕的重病,身為地球一份子的人類,環境保護成為我們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2006年所推出關注「地球暖化」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成功喚起了全球對此議題的注意,而高爾落實環保親身奔走的積極行動貢獻更讓他在2007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而好萊塢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與高爾一樣,對於環保的關注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積極落實環保行動,期望能透過自己明星特質的影響力,喚起大眾對環保議題的重視,於是師法高爾製作了紀錄片【第11個小時】,呼籲全球的觀眾一起投入環保運動,還給地球真正的美麗。

【第11個小時】片中訪問超過70位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包括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著有《時間簡史》的名科學家史帝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長詹姆士渥斯利、永續設計專家威廉馬當諾夫與毛布魯斯、以及在肯亞推動綠帶運動而獲得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旺佳里馬泰。透過這些專家們的解析與研究數據,檢視出整個生物圈生命系統與地球依存的關係,從最早的工業革命,到當下的大自然變化以及未來的解決方案,影片都鉅細靡遺地替觀眾解答,讓觀眾知道透過一些日常行為和觀念的改變,就可以為我們美麗的地球盡一己之力。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使用石油節約能源,以及恢復綠地、森林、尋找替代能源、資源回收再利用等不再只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地球公民應該當下努力的目標,而政府所制訂推動的相關環保政策,也都應立基於「永續經營」的理念,才能真正讓地球生生不息。專家提醒大家應降低消費的慾望,同時呼籲企業應停止永無止盡擴張的想法,否則人類最終將朝向自我毀滅。生態學家並指出地球一定會重生,但人類卻不會,因為地球有的是時間,而我們卻沒有!

透過這些專家們精闢的剖析提供我們更多的遠見與想法,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旁白配音,則藉由他與生俱來的巨星特質,呼籲大家拯救地球不僅僅是解決土地和水源的污染,或是解決全球暖化等問題,而是應該反省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覺醒。貫穿全片的誠懇訴求,更為影片增加無限的感性與悸動。美國「紐約代雜誌」的影評人曼諾拉達吉斯不僅給予【第11個小時】滿分的評價,亦盛讚本片「讓人不安,卻又意外地感動人心!而關於環境災害的紀實,更是影片值得仔細欣賞的原因之一。」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誰殺死了電動汽車?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編導:Chris Paine(克里斯潘)
演員:Tom Hanks(湯姆漢克斯), Mel Gibson(梅爾吉勃遜), Chelsea Sexton, Ralph Nader, Martin Sheen(馬丁辛)

繼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2006年6月全美上映了這部紀錄片。印象很深的是紀錄片使用了懸疑片的手法,於是在網路上找到這樣有深度的社論,替我解開了許多疑問。

以下摘自Intelligent times 作者:趙于涵 2006.09.03

大約十年前,很多人都以為電動車將會是下一個影響全球的一大趨勢。通用汽車(GM)出了一款線條流暢、外觀非常吸引人的電動車,而大家一時認為電動車的誕生將促使其他一般車輛在競爭之下不斷進步,變的更有效率、更便宜、品質更好設計也更實際。有鑒於空氣污染問題,加州更是訂立了法律條文,規定到1998年,加州必須有百分之二的汽車不排放廢氣,而到2003年則必須有百分之十不排放廢氣。一切彷彿準備就緒,為電動車的未來舖下了一條通暢的路,但是,不知怎麼的,電動車卻不知不覺中一輛輛消失了。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誰謀殺了電動車》雖然明明是紀錄片,卻很努力想充當謀殺懸疑片。影片的第一幕是一個的象徵性的假葬禮 ──在美國洛杉磯的某處有一群身穿黑衣者將一塊黑布蓋到一輛電動車上,表示弔念已經掛掉和即將被謀害的最後幾輛EV1電動車之死。

涉嫌殺死電動車的「嫌犯」,包括:美國消費者、汽車專用電池、石油公司、汽車公司、政府、加州空氣保護董事會,與氫燃料電池(fuel cell)。消費者買車時第一個想到的不會是環保顧慮,而是價錢與實用程度,而且一般大眾對於高科技的新發明有點畏怯。石油公司,則顯然並不希望電動車大為流行,因為大家不買油了,他們哪來的生意?汽車公司當初的行銷策略也極為可疑 ── 他們的電動汽車只租不賣,很奇怪,廣告也低調而不吸引人,甚至被說是負面廣告。

《誰謀殺了電動車》探討的就是電動車消失的原因。本片探究到的考量原因,從企業互相庇護、貪婪、政府不堅持原則與石油公司反面宣傳到消費者漠不關心與電動車本身短處都有。《誰謀殺了電動車》影片裡訪問了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亞歷山卓波(Alexandra Paul,影集《海灘遊俠》女明星)、彼得荷頓(Peter Horton)、菲利斯迪勒(Phyllis Diller)幾位明星與豐田(Toyota)汽車的先進技術部總經理Bill Reinert、和通用汽車發言人戴夫·巴斯莫司(Dave Barthmuss)。梅爾吉勃遜受訪問時臉上雜毛叢生,有點像擁抱樹木的嘻皮,而巴斯莫司直說EV1電動車不好。

您或許會想,在1997年當時並沒有許多人爭先跑去買一輛$35,000美金(約112萬台幣)電動車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電動車之死根本不見得是什麼汽車與石油公司陰謀的結果。更何況,剛出爐的電動車每回開車要充電四十五分鐘才會充電完畢,然後充完了只能跑一百二十公里(開到半路沒電了怎麼辦?)就其條件來說,通用的EV1 當一個家庭的第二輛車或備用車蠻合適的,但是很少人會願意花那麼多錢來買一輛備用車,而且那輛車還不能在週末時開到鄉下去或開離市區太遠去玩。

不過這些因素並不足以解釋電動車為何會完全消失。像錄放影機、電腦、攝影機和DVD放映機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第一代產品剛出來的時候,都又貴又不特別好用,往往有缺陷。但隨著業者的發展研究,這些科技愈來愈實用,而價格也相對大幅降低。但是,電動車卻沒有這樣的命運,電動車在剛誕生沒多久就被扼殺了,而《誰謀殺了電動車》探討的正是這點。

通用後來不但不打算遵守加州的空氣污染控制標準與目標,反而致力於推翻相關法律條文。通用停止製作 EV1電動車,並且拒絕讓租用電動車的消費者實際購買一輛電動車。這些電動車的租約一一到期的同時,通用便把車輛回收並全數銷毀。同時石油公司也沒有閒著,他們忙著大登廣告,無根據地宣傳說電動車對地球環境有害。

《誰謀殺了電動車》談到氫電池科技時倒是特別有說服力。以目前發展進度來說,用氫電池取代內燃引擎的主意無異是要美國在未來二十年內無法脫離其石油癮。除非美國學學巴西的Flex車用ethanol(乙醇汽油)當動力或研發其他新能源,或此紀錄片真的對社會有極大影響,引起電動車迴光返照,重新問世,不然美國人恐怕還是SUV照開、石油照灌,《誰謀殺了電動車》這部紀錄片兼謀殺懸疑片也將漸漸被淡忘。

9個關於電動車的事實數據
1. EV1跑的較快通用汽車公司的電動車EV1事實上跑的比一般汽車快。據1994年的原型車數據可達時速183英哩。EV1在九秒內可加速到60英哩,三秒內就可加速到30英哩。

2. 美國人一天開29英哩根據交通部資料統計,美國人平均一天開29英哩距離,所以以電動車的能量來看,大部分美國人可以連續駕駛好幾天不用充電。
3. 電動車不需要加油站電動車不需要加油站來加油,頭兩個小時的充電就已經足夠使用。大部分人可以利用晚上回家充電即可。離峰時間的電費比較低。
4. 年營收640億美金,油商高收入若將艾克索石油(Exxon-Mobil)、雪佛蘭德士古(Chevron-Texaco)石油公司、ConocoPhillios(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三家美國石油公司的營收相加,2003年為330億美金,收入到2005年將達640億美金。達到歷年最高峰。尤其以艾克索石油的營收增長最快。
5. 美國市場每日消費900萬桶石油美國消費者每天要使用掉900萬桶原油,相當於全球用量的43%。
6. 如何年省131億加侖汽油如果每個人都買四種省油車之一,石油經濟會提升12%,美國人可以年省131億加侖汽油。
7. 未來十年,美國汽油消費會提升25%。這增加的數率相當於這世界五分之一的汽油用量。
8. 年省下1800美元一部車一加侖可開20英哩和30英哩 加侖有什麼差別?假設每加侖汽油為1.8美元,一個駕駛一年開12000英哩,則30英哩 加侖的汽車五年內多花費1800美元(相當於58000台幣)。
9. 日本油電車多跑17英哩同樣是油電混合動力車(hybrid),日本的hybrid平均能跑42mpg(英哩 加侖)(2000-2006),而美國hybrid(2000-2004)平均卻只能跑25 mpg。

石油世紀

早上收到一封名為「不願面對的真相-石油篇」的簡報
想起「一次漲足」的效應,昨晚在中山北路中油排隊加油的車潮塞住了整條慢車道。

2005年我讀了時報出版的丹尼爾‧尤金「石油世紀」,搞懂了20世紀石油強權弱勢,而今的世代,石油危機、石油殞落、代替能源更將石油恐慌推上經濟熱潮。

對二十世紀的人類來說,石油促使了資本主義與現代工業的真正發達;石油造成了世界強權與地緣政治的錯綜糾結:石油,也把人類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的組合。但,不論我們要從發展的角度歌頌石油,還是從生態的立場痛恨石油,都必須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以下摘自新紀元:石油飆漲帯動世紀變化

美國的通用汽車上星期在首都華盛頓附近地區宣布了一項計畫,計畫表示,區內的消費者可以申請一項三個月免費駕駛通用汽車最新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但消費者必須向該公司詳細報告該車型在駕駛過程中的情況,包括機械和電力轉換的問題。

同一個星期,國際石油市場的石油價格,突破九十美元一桶的高位,最高接近九十七美元,使得「百元石油」的夢魘即將成真。九十年代末,世界各國無不開始大量投資所謂新能源研究,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新的道路。通用汽車的混合動力汽車,只是這種努力開始市場化的一個跡象,真正的影響,估計將在未來十五到二十年間充分顯現。

美元貶值加速石油漲價
百元石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學者提出的界限。他認為石油價格必然逐步上升,到每桶一百美元的時候,將對世界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產生極大衝擊,進而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九十年代初期,經過了波斯灣戰爭之後,石油仍然是每桶十八美元,因此這個預言被譏諷為杞人憂天,但這個「杞人」的講法,現在已經成為各國政經領袖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石油漲價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石油交易以美元進行,近兩年美元持續貶值,是石油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元兌歐元的價格,最近兩年下跌了50%,加元和澳元的情況同樣如此,以美元報價的黃金價格,兩年之內上升了幾乎百分之百。因此,這些經濟學家認為,石油漲價,等於是美元貶值的一種相對調整。

然而情況並不如此簡單。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元作為國際主要貿易和結算貨幣的地位,雖然屢經弱化,但仍沒有其他貨幣替代,因此美元持續貶值,必然會刺激石油價格持續上升。

事實上,非再生的石油資產逐漸消失的必然過程,已經引起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的高度重視。一九九八年美國公布新能源法案,這個總共一千多頁的法案,全面系統地為美國未來的能源政策進行立法,鼓勵節能,鼓勵新能源開發。

生物燃料迅速發展
二零零四年,國際市場上的玉米價格上漲了60% ,這次漲價促使美國長期被閒置的中西部農田再次獲得了重視。玉米,提煉燃料用乙醇的主要原料。美國和巴西,是世界燃料乙醇的主要生產國,目前生產全球70%的燃料乙醇。美國希望能夠在十年之內,使國內近兩億輛汽車,使用添加15%到20%乙醇的混合汽油。玉米的漲價,正是燃料乙醇需求大增的反映。

生物柴油的原料更為廣泛,從大豆、小麥、玉米到油菜等油料植物,都可以經過化學或者是生物科學工程產生燃料柴油。圖為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在法國巴黎車展上,用小麥農作物裝飾場地,以宣傳生物燃料。(法新社)


生物燃料的另一個用途為生物柴油(Biodiesel)。生物柴油的原料更為廣泛,從大豆、小麥、玉米到油菜等油料植物,都可以經過化學或者是生物科學工程產生燃料柴油。

目前,美國已經有多家生物柴油生產廠和供應商,生產原料主要以大豆油為主,年生產生物柴油五十萬噸以上。由於美國為生物柴油提供零稅率的優惠,使得這個產業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估計二零一二年美國的生物柴油消費量將增加到四百萬噸。

歐盟是生物柴油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生物柴油使用量已佔成品油市場的5%以上。據歐盟植物油工業聯盟(Fedio1)稱,二零零六年中期,歐盟生物柴油產量可超過四百萬噸。歐洲生物柴油局(EBB)證實,歐盟二零零四年生物柴油產量比二零零三年增長了35%。

中國對生物柴油的發展也極為重視,二零零五年國家專項農林生物質工程開始啟動,規劃生物柴油在二零一零年的產量為兩百萬噸/年、二零二零年的產量為一千兩百萬噸/年。不過,中國生物柴油質量較差,目前只能用於農業機械。

生物燃料被批反人類罪 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都是由植物尤其是糧食作物作為原料,這對中國、日本和印度這些人多地少的國家十分不利。中國政府嚴令禁止擅自進行生物燃料生產,正是擔心威脅到國內糧食安全問題。

全世界目前仍有十三億人食物短缺,處於飢餓線之下,因此生物燃料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批評。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齊格勒擔心生物燃料將導致更多饑荒。齊格勒上星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指出,這種考慮不周,匆忙上馬用玉米和蔗糖轉產生物燃料的做法將會導致災難。他甚至認為,目前這種把可耕地轉產生物燃料的做法是反人類罪行,他呼籲對這種做法實施為期五年的禁令。

今年初聯合國能源組織的一份報告說,食品、土地與農業商品的價格將會上漲,這對貧窮地區將帶來嚴重的衝擊。而在環保方面,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加速了伐林墾地,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這將破壞生態平衡,可能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雖然面臨很多反對,但各國顯然已經把生物燃料看成是應付石油短缺和價格高漲的主要方法。華盛頓一位能源專家估計,二十年後,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可能佔據能源市場的20%。

其他新能源可能異軍突起 其他的新能源形式也可能出現極大的發展。以太陽能為例,雖然目前家庭太陽能裝置仍然昂貴,但聯邦和州政府都提供大力協助,相關科技也不斷進步。專家估計,在政府大力推動之下,如果太陽能裝置需求量能夠達到每年二十萬套,價格將會降低到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水平。

另外,風力和水利發電的機械體積小型化,可能也會再次受到高度重視。
常溫核聚變,被許多科學家稱為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突破。人類利用核能主要有兩種形式,核裂變以及核聚變。目前全球的核電站都屬於前者,這種以放射性金屬為原料的核能利用方式,在其發電過程以及原料和廢料處理上都非常複雜和危險,經常收到環保人士的抨擊。

而核聚變過程,是利用重氫原子合併而釋放的能量,類似太陽內部的聚變過程。但這種過程通常只在高溫和高壓下才能進行。目前,世界上大概有數百個科學實驗室在進行常溫核聚變的試驗,據說僅日本一個國家,便在這些實驗中投入了一千億日元,但至今仍未出現突破性的進展。

科技的最新發展,也可能帶來能源利用的全面轉變,不僅僅是核聚變的突破。比如說基因工程、奈米技術應用等,對常規能源的應用最可能產生震撼性的影響。

基因和奈米技術受到高度重視 如美國國家可更新實驗室(NREL)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建成「工程微藻」,即硅藻類的一種「工程小環藻」。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使「工程微藻」中脂質含量增加到60%以上,戶外生產也可增加到40%以上。目前,該實驗室正在研究選擇合適的分子載體,使ACC基因在細菌、酵母和植物中充分表達,還進一步將修飾的ACC基因引入微藻中以獲得更高效表達。利用「工程微藻」生產柴油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生態意義,其優越性在於:微藻生產能力高、用海水作為天然培養基可節約農業資源;比陸生植物單產油脂高出幾十倍;生產的生物柴油不含硫,燃燒時不排放有毒害氣體,排入環境中也可被微生物降解,不污染環境,發展富含油質的微藻或者「工程微藻」是生產生物柴油的一大趨勢。

這個實驗的巨大意義在於,人類可以利用海水養殖富脂微藻來生產生物柴油,而且也提示人類,基因改造工程也可能使得某些富脂植物適應於高寒和乾旱地區,這對中國這樣的國家意義巨大。

能源決定霸權轉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能源利用的發展。早期人類使用的能源只是人力和畜力,因此農田和草場是人類爭奪的主要資源。中國西漢時期對匈奴的百年戰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是取得甘肅河西走廊的戰役。因為那裏是匈奴控制區內唯一糧食產區,失去了河西走廊,匈奴從此衰落。所以,「使我婦女無顏色」的不是胭脂山,而是糧草。

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來源,使得世界霸權中心轉移到英國。開始,能源的使用轉變為石油能源的利用,直接促成了美國霸權的崛起。因此,丹尼爾.尤金所著的《石油世紀》,實際上是描述美國霸權世紀的過程。 人類戰爭的原因多種多樣,卻基本都可以歸納成為不同類型的能源戰爭。石油價格持續高漲到當代人類忍受的極限,必然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促使新能源形式的出現,並且進一步改變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新的霸權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變化很可能伴隨著舊體制的解構,帶來更多的混亂和衝突,但卻是人類走向新世紀的必然過程。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你相信自己嗎?

「死神的精準度」裡面有這麼一句對白。

在夢裡我無數次見到老父老母的叮嚀或是苛責,還有些曾經讓我失足的事件。為此我感到極大的恐懼,感覺自己身陷某種危機,有時候我會用不曾擁有來取代害怕失去。

那天K來我家樓下發飆,是因為我的態度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重視,現在她把天蠍座的歇斯底里發揮出來我一點也不覺得驚訝,我想她的情緒是她自己本身的問題。

但就像友人說的,事件選擇了你,必定有你要去面對的地方。就在我摸不著頭緒是怎麼吸引這些負面能量的時候,內心深深的恐懼感似乎是來自-我害怕不被信任。

那些來自親友過度的關心,都讓我覺得很不自在。我覺得被詢問的感受不舒服,週遭充滿的是各種懷疑。所以我很排斥當個領導者,「你們連領隊是誰都不知道難怪會走錯路...」加羅湖山友一句無心之言,在我腦海徘徊。

突然在看了死神的精準度那晚淺眠中,突然我明白了自己為何會那麼恐懼「不信任」。原來在我週遭上演的一切,是為了告訴我「我不信任我自己」。


令人哭笑不得啊!因為無法信任自己,才會對那種感受那麼恐懼吧!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我的靈魂 李家同

在柏克萊念博士的時候,交到了一位美國好朋友,他叫約翰,我當時是單身漢,他已婚,太太非常和善,常找我到他家吃飯,我有請必到,變成他們家經常的座上客。

約翰夫婦都是學生,當然收入不多,可是家裡卻佈置得舒適極了,他們會買便宜貨,收集了不少的瓷娃娃,有吹喇叭的小男孩,有打傘的小女孩,也有小男孩在摸狗等等的娃娃,滿屋子都是這種擺設,窗臺上更是放了一大排。我每次到他們家,都會把玩這些瓷娃娃。

約翰告訴我他們的瓷娃娃都是從舊貨店和舊貨攤買來的,有一天,我發現一家舊貨店,也去買了一個瓷娃娃,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少女,低著頭,一臉憂鬱的表情。

等約翰夫婦再請我去的時候,我將他帶去,他們大為高興,告訴我這是西班牙 Lladro 娃娃,這家名牌公司的娃娃個個又高又瘦,也都帶著憂鬱的表情。他們一直想要有這麼一個娃娃,可是始終沒有看到,沒有想到我買到了。

我們先後拿到 博士以後就各奔前程,約翰的研究是有關感測器,畢業後不久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用感測器作一些防盜器材,他很快地大量使用電腦,生意也越來越大,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全系統公司的老闆。

由於中東問題,美國飛機好幾次被恐怖分子所劫持,約翰的公司得了大的合約,替美國大的機場設計安全系統,大概畢業二十年以後,他的身價已是快四億美金。

有一年,我決定去找他,他欣然答應接待我,那時已近耶誕節,我先去他的辦公室,
他親自帶我去看他的系統展覽室,我才知道現在的汽車防盜系統幾乎都是他們的產品,體積極小,孩子帶了,父母永遠可以知道他在那裡,我也發現美國很多監獄都由他們設計安全系統,以防止犯人逃脫。

看完展覽以後,約翰開車和我一起到他家去。那一天天氣變壞了,天空飄雪,約翰的家在紐約州的鄉下,全是有錢人住的地方,當他指給我看他的住家時,我簡直以為我自己在看電影,如此大的莊園,沒有一點圍牆,可是誰都看得出這是私人土地,告示牌也寫得一清二楚,有保全系統,閒人莫入,約翰告訴我他的家有三層紅外線的保護,除非開飛機,否則決不可能闖入的,如果硬闖的話,
不僅附近的警衛會知道,家裡的挪威納犬也會大舉出動,我這才知道約翰的公司會代人訓練這些長相兇猛的狗。

約翰的太太在門口迎接我,我們一見如故,他們的家當然是優雅之至,一進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花瓶,花瓶裡插滿了長莖的鮮花,後來才發現約翰夫婦愛上了明朝的青花瓷,滿屋子都是,他們的壁紙也一概用淡色的小花為主,好像是配這些青花瓷。

我住的客房,附設了一個浴室,這間浴室的洗澡盆和洗臉盆都是仿製青花瓷,約翰告訴我這是他從日本訂作來的,他還訂作了一個青花瓷器,一按,肥皂水就出來了,浴室的瓷磚來自伊朗,也是青色的,聽說伊朗某一皇宮外牆就用這種瓷磚,我不敢問他們是否這也是訂作的。

這座豪宅當然有極為複雜的安全系統,我發現,入夜以後,最好不要四處走動,恐怕連到廚房裡拿杯水喝都不可能,必須打電話給主人,由他解除了系統,才可以去。

約翰家裡靜得不得了,聽不到任何聲音,可是每隔一小時,他們的落地鐘就會敲出悅耳聲音,這個鐘聲和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鵬鐘一模一樣。

約翰唯一的女兒在哈佛念書,那一天要開車回來,到了六點,還沒有回來,他們夫婦都有點不安,
原來這個女孩子厭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開一部老爺車,也不肯帶行動電話,他們擔心她老爺車會中途拋錨。我們一直等到八點,才接到女孩子的電話,果真她的車子壞了,可是她現在安然無恙,在人家家裡,要約翰去接她。

約翰弄清楚地址以後,就要我一起去接他女兒,雪已經下得很大了,他女兒落腳的地方是一幢小房子,屋主是個年輕的男孩,一臉年輕人的稚氣表情。

他女兒告訴我們,她車子壞了以後,就去呼救,沒有想到家家戶戶都裝了爸爸公司設計的安全系統,使她完全無法可施。

總算有一家門口有一個電話,可是屋主坦白地告訴她,屋主本人是一個弱女子,在等她丈夫回來,不敢放她進去,因為她不知道會不會受騙。

她女兒說當她被拒的時候,她相信家家戶戶都在放聖誕音樂,平安夜,聖善夜,聖誕節應該是充滿了愛與關懷的日子,可是她卻被大家拒於千里之外。

虧得她最後找到了這一座又破又舊的小房子,她知道這座小房子是不會用安全系統的,果然也找到了這位和氣而友善的屋主。

這位年輕的男孩子一面給我們熱茶喝,一面發表他一個奇特的看法,他說家家戶戶都裝了安全系統,耶穌會到那裡去降生呢?可憐的聖母瑪利亞,可能連馬槽都找不到。

約翰聽了這些話,當然很不是滋味,於是他一再謝謝這位好心的年青人,也邀他一起去吃晚飯,年青人一聽到有人請他吃晚飯,立刻答應了,我想起我年青的時候,也是如此,從未拒絕過任何一頓晚飯的邀約。

晚餐在一張長桌上吃的,夫妻兩人分坐長桌的兩端,一位臉上沒有表情穿制服的僕人來回送菜,每一道菜都是精點,每一種餐具更是講究無比,可是我想起當年我們在約翰家廚房吃晚飯情形,我覺得當年的飯好吃多了。

約翰的女兒顯得有點不自然,那位年青人卻是最快樂的人,有多少吃多少,一副不吃白不吃的表情,吃完飯,已經十點了,約翰的女兒將年青人送走了。

我卻有一個疑問,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第二天約翰送我到機場,他似乎稍微沉默了一點,下了汽車,他碰到另一部汽車,立刻警鈴大作,這又是他的傑作,自作自受地,我假裝沒有聽到,可是我看到他一臉不自然的表情,他也無法送我去候機室,安全系統規定送客者早就該留步了。

一年以後,我忽然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約翰將他的公司賣掉了,他一夜間得到了四億多美金,他的豪華住宅賣了五百萬美金,約翰在記者會上宣布,他留下一個零頭,用四億多美金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基金會的董事們全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他不是董事,他也不會過問這個基金會如何行善,他完全信任這些董事們。

幾天以後,約翰夫婦不見了,他的親人替他們保密,他的女兒已和那位年青結了婚,到非洲去幫助窮人了,這位科技名人就此失蹤了。

可是我有把握約翰會找我的,因為我們的友誼比較特別,果真我收到他的信了,他告訴我他現在住在英國一個偏遠的鄉下,這裡沒有一家人用安全系統,他給我他的電話和地址,可是他故意不給我他的門牌號碼,他叫我去找他們夫婦二人,而且他說我一定會找到他家的。

我找了一個機會去英國開會,也和約翰約好了去看他的時間,下了火車,我找到了那條街,那條街的一邊面對一大片山谷,沒有一幢房子,所以我只要看街的另一邊就可以了。

我在街上閒逛,忽然看到一幢房子的落地大玻璃窗與眾不同,因為這個窗臺上放滿了瓷娃娃,好可愛的瓷娃娃,我想這一定是一家舊貨店,我想起約翰夫婦喜歡瓷娃娃,決定進去買一個送他們,沒有想到當我抬起頭來的時候,我看到約翰在裡面,這不是舊貨店,這是他們的家,只是他們的家完全對外開放,又放滿了瓷娃娃,才使我誤解。

約翰夫婦熱情地招待我,他們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太多了,據他們說,這座小房子比他們當年佣人住的房子還小,也比他們當年的花房小,我記起他們家在冬天也有如此多的花,原來是有花房的緣故。

他們的明朝青花瓷器完全不見了,約翰夫婦將那些瓷器捐給了紐約的一家博物館,他們夫婦二人認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應該由人類全體所共享。

他們的園子也小得很,可是約翰夫婦仍然在園子裡種了花草,他們的後園對一大片森林,約翰說據說當年羅賓漢就出沒在這一片森林裡,

而他們所面對的山谷由英國詩人協會所擁有,他們不會開發這片荒原的,英國人喜歡荒原,約翰夫婦也養成了荒原中散步的習慣。 約翰告訴我為什麼他最後決定放棄一切。他的公司得到了一個大合同,改善整個加州監獄的安全系統,他發現了加州花在監獄上的錢比花在教育上的還多,而他呢?他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像住在一座監獄裡面。

美國人一向標榜:
「自由而且開放社會,其實美國人卻越來越將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使自己失去自由。」
約翰決心不再拼命賺錢,只為了找回失去了好久的自由。

約翰夫婦在附近的一家高中教書,這所學校其時有點像專科學校,約翰教線路設計,學生所設計出來的線路經常得獎,他捐了很多錢給這所學校,使這所學校有很好的圖書館和實驗室,他太太在那裡教英文。約翰告訴我他們兩人的薪水就足足應付他們的生活了,因為他們生活得很簡單,平時騎自行車上班,連汽油都用得很少。

當我們坐下來吃晚飯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那座女孩子瓷娃娃放在桌子中間,他們當時念舊,捨不得丟掉那些瓷娃娃,可是替他們設計內部裝潢的設計師不讓他擺設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那些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不值錢的瓷娃娃又出現了。

我總算吃到了我當年常吃到的晚飯,也重新享受到約翰夫婦家中的溫暖。

我離開的時候約翰送我去火車站,他告訴我他還有一些錢,他的女兒不會要他的這些錢,等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錢就全部捐出去了。

我說我好佩服他,因為他已經捐出他的全部所有,他忽然一笑,告訴我他仍然有一樣寶物,沒有捐掉。

我對此大為好奇,問他是什麼,他說他要賣一個關子,他用一張小紙寫了下來,交給我,但叫我現在不要看,等火車開了以後再看,上面寫的是他不會捐出去的寶物。

火車開了,我和站在月台上的約翰揮手再見,等我看不見他以後,打開了那張紙,紙上寫的是「我的靈魂」。

我坐在火車裡,不禁一直想著,有些人什麼都有,卻失落了自己的靈魂。

=======================================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有同樣的體驗呢?
當我們越是追求某種事物,我們心靈就越是被禁錮住。我想這就是執著吧!

友人的財富,往往是我稱羨她自由的地方,但不免在交流彼此生活的時候,發現她的欲求不滿,不是物質的,而是極度的心靈匱乏...。

就她的眼光來看我,被說成是個什麼都無所謂的人,真的能那麼平靜嗎?

所以現在我常說:
知識不等於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表示沒有慾望,只是對於得失,沒有那麼執著。

只是比較起把握當下、及時行樂等等詞彙,我選擇"願意"讓自己快樂幸福平安,畢竟能自在的去熱愛生命的一切,是最真實的事!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世界的最後一晚


我在近兩三年來固定選用一種叫成功(Success)的原文教科書。

今年,破天荒教到一班英文能力分班下的高段班,我決定拿成功系列裡最難的一本來當教材。備課時,課本裡的最後一課吸引了我,因為它的標題叫作"世界的最後一晚"。

文章作者名叫Ray Bradbury,像這種文章當然是科幻短篇,特別的是,它寫得幻而不科,沒有高科技,不關乎外星人或殞石,筆調文藝得讓學理工的大學生覺得不夠炫,不夠刺 激。尤其文章的配圖居然是一幅手繪的居家景象:四口之家晚上共聚一堂,媽咪在喝咖啡,爹地倒咖啡,兩個女兒在客廳地毯上排積木.數十位廿歲出頭的學生向我抗議:這幅插圖有沒有擺錯?世界的最後一夜只有這樣?做為一個有家有孩子的中年人,我卻深受文章感動。
 
它假想的情境是:地球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裡大家清楚知道,不久後的某一晚,就是地球的最後一夜了。故事的主題,就是這一家如何度過最後一晚。兩夫婦還是把碗筷洗得乾乾淨淨,還是把孩子送上床道晚安,在此當中,兩人不停地對話,好像要把握機會把 話說完。兩人上床時,特別感覺到:能夠睡在乾淨清爽的床單上,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為妻的忽然想到廚房水龍頭沒扭緊,連忙奔下樓關水,再回到床上時,兩人相對失笑:地球都要毀滅了, 居然還忙著關水。
兩人最後的對話是,互道:Goodnight!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說的一段話:妳知道嗎?除了妳和兩個女兒,其實也沒什麼好留戀的。我從來不曾真正喜歡這座城市,也不喜歡我的工作,或者任何妳們三個以外的事情。
 
如果真要說捨不得,恐怕只有四季的轉換,熱天裡一杯冰得透透涼涼的水。還有,我喜歡熟熟睡著的時候,美哉斯言。我對學生說,這段話點出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享受四季的轉換就是能和大和諧相自然處;愛喝暑天的一杯冰水代表的是健康的身體和簡單的欲求;能沈沈睡去表示心中坦蕩無慮;至於留戀妻女,可不就是對親人的愛嗎?有些學生問我,世界都快滅亡了,文章裡的主角怎不去做些特別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為何所談都是枯燥例行的瑣事?

其實真正的幸福,就是每天準時上下班,下班後能跟愛人一起,看書、看電視、聊聊今天然後一起相擁入眠...看似例行的瑣事,其實 是最幸福的事。而最難的事,是如何將最平凡的事,持續地維持;將最幸福的事,永遠的珍惜!
 
所以本篇說的概念,是最難的概念,也是所有的高科技,無法闡述的事...望著講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睛,想著他們畢業後都是要進電腦熱門的行業,等著領高薪,分股票的,整個世界還等著他們去認識,追求,購買....
 
忽然之間, 我明白Success的編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篇字彙並不特別艱深,句子一點也不難懂的文章安排作為一套共四冊教材裡的壓軸之卷。原來,世界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捨的,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人生的最終價值。所謂成功的最後一課,就在弄清楚人生的最終追求。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慢一步 快樂法則-烏龜七訣


平安自在…
「能像龜縮入殼般控制自己的感官,擺脫塵世的引誘,便可證得至上意識。」--(《薄伽梵歌》第二章58行)

在河邊樹蔭下,漁船旁,住著有智慧的烏龜俱利摩(Kurma,譯注:這也是印度神話中龜神的名字)。他在河灣清澈的水中游動,在溫暖的石頭上曬太陽,而每當他趴著作白日夢(常有的事)時,都是舒適地窩在芒果林子的樹蔭下。

乍看之下,俱利摩跟一般烏龜沒兩樣。然而,他所擁有的本領,卻是田鼠皮奇、水牛馬胡納,甚至其他所有動物所不及的:俱利摩在漫長的生涯當中,學會徹底地收攝自己。一般烏龜能夠縮起頭、尾和四肢就滿意了,俱利摩卻能夠進一步讓心神從外界抽離,所以他不會擔憂時間,思慮保持清晰,心境平和開朗。

在芒果林子附近的小森林裡,不管什麼事都不會被隱瞞太久:就連最隱密的事情,也會馬上到處流傳,因為猴子卡匹會把所得知的,跑去全告訴老鼠皮奇,皮奇也會馬上跟青蛙曼都奇講,如此口耳相傳。於是乎,俱利摩在無意之間,就成了森林動物的智慧導師。從此之後,不論遠近,所有碰到困難的都會找他求教,而情況再怎樣糟糕的,都能因此有所緩和或解決。

更令人驚訝的是:俱利摩自己不需要勞動,便讓外界隨著他而運作。儘管他看來無所事事,在他周遭卻沒有哪件事不見成效。恰恰是無所執持的他,才使得大家最終有所收獲……。

俱利摩能為你做什麼

我們當然不知道,哪些因素促使你把一本關於烏龜的書拿到手上。因為儘管俱利摩非常特異,這隻烏龜卻極為年老。所以大家應該曉得,從烏龜這裡只能學得相當特定的事情。大致來講,俱利摩所真正能夠教導的事情只有一件:無為(Nichtstun)之道。大家可以學到的,就是如何收攝自己,集中力量和保持安定――大概就這麼多了。

完全不做任何事情,根本不被派上用場,甚至全然消失在「空無」之中(就算只要某一段時間),在你看來不一定很有價值。話說回來:並不是一切乍看之下有價值的事情,到最後依舊是有價值的。反過來講,也有不少一開始看來乏善可陳的事情,到頭來卻比中頭彩還更有價值呢。平安自在這種功夫,目前只有少數人練就。不過,隨時修習正念,而給精神帶來安定,便是逐漸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愜意與自在的門戶。或許就在你毫無辦法的困頓時期,這項技巧便派上用場。接下來最好是順其自然,並相信,答案不會從外境,而是由內心浮現。

要是以下有若干陳述與你相符,本書就相當值得你詳加研讀:

*「我想要學會,在自身當中找到安定、寧靜和自在。」
*「我覺得自己已經迷失方向。我很早就不清楚自己道路的樣貌,以及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努力的目標。」
*「我容易害怕,經常擔心各種事情。」
*「日常的繁忙令我煩躁。我常常感到不安,或容易反應過度。」
*「在生活中,我經常感到沮喪,甚至相當受傷。」
*「我感到不滿足——對本身、外表和成就,也就是對自己整個生活都不滿意。」
*「我並不是真的快樂——不過,還是深信我應該、而且能夠快樂。」

俱利摩不會教你補單車車胎,正確說明個人的星座,更快賺得更多的錢,或是成為無懈可擊的時間管理者。就算俱利摩的洞見能夠幫助人隨時保持鎮定,他所指的也是不太一樣的事情:烏龜非常懂得保護自己,以及何時必須收斂——畢竟他們憑著這項本領活了上百萬年。

就跟烏龜一樣,我們也有敵人——儘管來自於內心的通常多過於來自外界的:偷襲烏龜的賊鷗,對人並不構成威脅。人遭到謀害或殺害的情形,幸虧也不多。至於不必擔心突然成為盤中大餐,也是人所能聊以自慰的(不同於許多烏龜)。不過,還是有若干危險,與其說是在外界,不如說是在內心的生活。這些危險也可以稱之為障礙,也就是妨礙我們快樂、開朗、輕鬆過日子的阻礙。有些事情遲早會使我們生病,進而成為對身體和生活的真正危害。這些障礙包括:

※對於金錢、健康、環境、前途、未來,以及麻煩的伴侶、棘手的子女,或噁爛的同事等等的擔心或害怕;
※自我誤判和良心不安;
※處在節奏日漸加快世界中的緊張和繁忙,當中還有我們每天會接觸到的寬頻網路、電聯車、多樣而乏味的電視節目、手機以及種種的外界誘惑;
※不滿、忌妒、貪欲,或是對成功、性愛或酒精以及其他物質的癮頭;
※在高速公路上趕時間的汽車駕駛,鄰居整晚吠叫的狗狗,或是罐子裡臭掉的番茄醬之類的生活煩惱。
======================================
我的動物性人格特徵:25%狼+25%貓+25%蟹+25%龜

狼的原始野性,無法像狗一樣任人擺佈,就像排行老二的天生反骨,似乎永遠知道自己的方向與目標在哪裡,一旦明確便不擇手段的達到目的...反之,是沒有目標就會失去動力熱情的傢伙!

貓是獨立溫馴,表面上冷漠優雅而其實警覺性與防衛心很強,事物的價值與意義在貓的眼光裡永遠是那麼獨特,時而慵懶時而調皮,但不管發生什麼事,老神在在就對了!

蟹是多愁善感,敏感的心情隨潮汐起伏,容易受傷而自我保護,躲在自己的蟹殼裡悶悶地等待晴天~

龜的沉默緩慢,有著慈悲心腸,任憑你怎麼敲打,只有縮回殼裡而不反擊,龜的追求是什麼?只是自在,淡然的仰望天空,寧靜的游向大海。

既不想恐懼于外在的誘惑與危險,但願俢得內心的平安與智慧!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080516~18 八通關古道西遊記

補記...(于2008.12.01)

因為是補記,所以很多細節都不太記得了,還好找到當時的小龍網站和信件往來,做紀錄要不擇手段啊!

話說四月份由Hank發起的「小龍夏日高山賞花行-八通關古道」,原先就很想走這條古道的我當然夥同大頭蘋果一幫人就早早報名,後來才知道此行是Hank要向交往中的女友-貞瑜求婚大作戰,真是幸福的女孩,也因為能參加這場高山求婚計感到十分期待與興奮~

當然事前要幫忙許多準備工作,按照戰略攜手合作暗中進行,使得Hank這個白馬王子能抱得美人歸!另外也調查了5月份的壽星,且剛好都在5/25生日,雖然提早度過,能在高山上被一群小龍夥伴祝福也是非常感動的吧!記得阿貓把多買的蛋塔當做生日蛋糕給兩位壽星了,大家就在蛋塔中間點蠟燭慶祝!

人數24人
Hank、貞瑜、Jacky、Annie、Rex、Luke、張大頭、大頭玉、Janet、Arina、Elena、淑娟、美桂、 Jerry、Nicole、素需、僥斐、Reder、Peter、秉坤、明汝、勇誠 、怡靜、興哥、大小蔡兄弟

行程規劃/租車: Hank
行程資料準備: Luke
入山證申請: Janet(貓)
天氣查詢: Arina
公共裝備: Reder、Rex
保險: 貞瑜
總務: 明汝
菜單 : 興哥、秉坤
採買 : 興哥 (需要多人幫忙) [Elena、美桂、勇誠]
無線電: Rex
時間的細節就不再多回想了...
05/15  台北集合→東埔(夜宿:東埔原住民青年活動中心通鋪 約100圓/人)
05/16  東埔→登山口→ 樂樂山屋(6k) →對關(10k) →觀高(14.3k) →觀高工作站
05/17  觀高工作站→八通關草原→八通關山 →八通關草原 →觀高工作站
05/18  觀高工作站→東埔 →台北


八通關之人生四喜:
         久旱逢甘霖-好天氣-浪漫法國菊
             他鄉遇故知-雙壽星-小龍相見歡

             洞房花燭夜-準新人-真愛求婚計
             金榜題名時-登百岳-阿貓第一顆

相逢自是有緣,何況是這3千公尺的高山上我們一起見証了八通關的美麗,也讓天地日月星辰見証了Hank&貞瑜的愛情(當然更重要的是小龍的友情友義囉~) 目前為止這是我山歷上最感動的一頁啦~謝謝大家一起成就他!也希望以後有更多見証的美麗事物喔!相簿(因為電力不足很多合照都沒照到)

We are destined to meet each other.
其他人的相簿:Elena大頭玉佼斐RexMeow美桂素需興哥Joyce阿官 Luke明汝貞瑜張大頭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慈悲的領導


來自達蘭莎拉的叮嚀達賴喇嘛 談和解者的世紀
採訪/狄英.蕭錦綿攝影/林麗芳

二月十三日正午,豔陽高照,喜瑪拉雅山白雪皚皚,北印度小鎮達蘭莎拉,穿過西藏流亡政府辦公室,我們見到達賴喇嘛,一個世界的精神領袖,一個藏傳佛法的僧侶,以及一個隨時充滿笑容的智者。

國家,一般指的是人民、領土、主權,在這個定義下,眼前, 達賴喇嘛幾乎一無所有。領導人的必要命題之一,是有追隨者,在世人的精神國度裡,達賴喇嘛的追隨者,遍布全世界。

站上屋頂,達賴喇嘛與喜馬拉雅山合影。對藏人來說,喜瑪拉雅山是他們的聖山,達賴喇嘛則是他們的靠山,一輩子得見一次達賴喇嘛,是每個藏人的生命目標。

然而,對達賴喇嘛來說,家在山的那一邊,背後的喜瑪拉雅山,是責任,也是鄉愁。

從自己的艱困處境出發,面對世界的難題,誠懇注視、傾聽。流亡五十年,他陶鍊自己,成為世界良心的守護人。

近年來他強調西藏並不要求獨立,而將爭取在中國之內,有意義的自治(meaningful autonomy),二○○七年底,達賴喇嘛獲頒美國國會最高榮譽的金質獎,因為他保持自己的傳統與文化,深化了和平、堅忍和慈悲的力量。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面對資源匱乏、經濟衰退、心靈破碎的世界,全球化衝擊下,人人身處逆境,亂世領導,化解對立,成為這一代領導人的普遍課題。

思索台灣的未來,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怎麼樣的領導人?飛經喜瑪拉雅,飛越印度次大陸,《天下雜誌》排除萬難,趕在過年剛剛閉關之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

代表東方的核心價值,有人說,達賴喇嘛是世界領導者的知音。了解他,就了解慈悲;傾聽他,就聽到智慧;靠近他,就感受喜悅。

請聽,達賴喇嘛如何為逆勢中的領導人尋找出路,為台灣帶來叮嚀與祝福。(文/蕭錦綿)

問:面對全球化,有很多機會與挑戰同時迎面而來,請問全球化議題,你最關心什麼?
答:全球經濟,有兩個特點。第一,全世界的通訊,我是指資訊跟交通,變得更方便了,能使用來自遠方的資源。像飲食習慣和服裝都改變了,連達蘭莎拉這麼偏遠的地方,當我一九六○年第一次來到這裡,今天四十多年過後,我發現這裡的人生活方式也變了。因為這些改變,當地人的生活更便利,設備更先進。我覺得台灣也是這樣,從一九四九年、五○年前到現在,有很大的改變,連你今天穿的服裝都不一樣了(笑)。這些,我覺得很正常,世界變得更小了,來自其他地方的有用資源,接納,使用,沒問題。但另一方面,就是在地經濟的問題。國際公司有巨額資金進來,它們的經濟實力使得小規模的當地經濟體無法相比。本來本土生產的東西,對當地人來講很實用,但因為全球經濟和外資,傷害了當地的經濟,我覺得這是負面缺點。

開啟對話 避免衝突
我認為透過「對話」(dialogue),不管在哪一方面,即使是商業上也一樣,都應該要有個規則或規範。所以政府或是國家級的公司,都可運用國際公司的優點,但又不傷害地方經濟發展,我認為這是做得到的。
還有,有時大家批評美國文化入侵的現象,我覺得那還好,只要你保有自己的豐富文化資產。看看中國文化,不管到哪裡,美國、歐洲、加拿大甚至印度,中國人住的地方都蓋小型的中國城。在中國城講中文,寫中文字,吃中國食物,使中國精神、文化充滿生氣,所以沒有問題。如果你自己的傳統,在你的文化中式微或被遺忘,你的文化遺產,包括很多歌曲就會消失。像美國、澳洲或是其他地方的原住民文化,他們的文化傳統在某種程度上是式微了。自然而然地,我們變了,我們也就失去了。

問:你剛剛提到,透過對話我們可以改變很多事。怎麼開啟對話?從誰開始?
答: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利益,為避免衝突,要開始對話。我想首先是弱的一方要提出問題,然後溝通。如果你常常只想到你自己的利益,沒有適當地尊重我方利益,就會產生衝突,所以我們必須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不否定你的利益,可是同時你也要尊重我們的利益。問:為什麼你認為弱的那方應該開啟對話?答:我這樣認為(笑),因為強的那方通常不會發現問題,他們只會照自己的方式做下去。弱方一定會感覺到有困難,想要發聲,不是嗎?這很合理。

我堅信「非暴力」
問:有例子嗎?有成功的對話案例嗎?
答:成功?(思考)我覺得南非的改變,黑人、原住民,他們奮鬥了許多年代,奮鬥就是由弱方發起的,不是白人。很多地方、很多前殖民國家都是相同的情況,都是弱方、不利的一方開始抱怨強者不正義的行為,可是強者當中,只有那些有道德內涵的才會去聽。
問:面對全世界,你認為你成功開啟了對話嗎?
答:成不成功我不知道,可是我相信對話的價值。首先,我完全堅信「非暴力」(Non-violence),非暴力與和平能結束所有的問題,我認為不正義的行為是個問題,此刻我們必須正視問題,透過非暴力、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非暴力不是說冷漠不關心,我們必須動員、全心投入,我們必須解決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優勢就是非暴力,認知到對方的需求,而且了解現實狀況,現實是,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獲勝,因為對方不會接受百分之百的失敗。
同時,我們必須共同生活。你看世界的經濟,在這個地球,我們必須比鄰而居(live side by side)。以西藏為例,中國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必須比鄰而居,他們也體認到這個現實。必須試著找出讓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式,這就是對話的意義。
還有,要在不同宗教族群之間創造真正的和諧。如果你認為我的宗教比較優異,我的宗教是唯一的宗教,那麼真正的和諧或對話就不可能產生了。你必須尊重其他傳統,對方才可能尊重你,首先我們必須要先釋出尊重,他們才有可能尊重你,那樣的話,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真正的合諧和真誠親密的友誼才有可能。我深信必須這樣做。(笑)
問:這個世代很難找到優秀的領導者,尤其是政治領袖,你認為優秀的政治領袖該具備什麼?
答:大致上看來,我覺得至少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大家的思考方式改變了。在那之前,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政治領袖非常依賴的是武力,可是二十世紀後半,對話、共存(co-existence)的精神變得很重要。
我們在十九世紀或是二十世紀早期,思想或許還沒有改變,可是後來南非變了,雖然印度還有一些帝國勢力掌控,但這都是改變的徵兆。西方殖民者一旦佔領某地,他們以為會長住久居,可是後來認知到他們的掌控方式,不但落伍而且是不正義的。
還有,例如在印度文裡面非暴力稱作「a-hin-sa」,現在非暴力這個字眼已成為政治現實了,像南非在曼德拉領導下和平轉型就是個例子。然後阿拉法特和拉賓在深陷暴力二十年之後,終於也都訴諸和平方式,這兩個人因此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都顯示非暴力在政治圈帶來的變化。
另一點是「慈悲」(compassion),以前在政治語言裡不可能講慈悲這個字,我只記得有一次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演講中有談到一點慈悲。很欣慰的是,現在慈悲終於在各處生根,愈來愈多政治領袖重視慈悲的價值,我覺得是很正面的改變。
還有「共存」,冷戰過後發展出共存這個字眼。所謂共存,就是認知到彼此的差異,接受不同點。
也就是說,對話的基礎,是非暴力。接著,下一步的發展,就是講慈悲。現在連醫學界也都講慈悲,在教育界也在談慈悲,這都是很正面的影響與改變。
最終,領導的品質在於要有願景。在民主國家,領導者還要善於溝通。溝通能力在民主國家非常重要,同時也要誠信、誠實,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要誠信、誠實,慈悲心就很需要。愈慈悲的人愈誠實,不慈悲的人會不安,會懷疑,會恐懼,結果會變成雙面人。
我相信物質方面我們已經很進步了,但是,我覺得現在大家要多重視情感、動機。哪些情感、動機是毀滅性的?哪些具有建設性?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多分析情感,不只是科學界或醫界,在健全的政治、健全的經濟和健全的身心等領域,我覺得慈悲都佔極重要的角色。
問:在這個快速變遷時代,你覺得領導者有時也會自我懷疑?
答:當然!會懷疑很自然,這跟有沒有自信心有關,我認為(淺笑)像毛主席就太過有自信,很危險。我覺得有時候自我懷疑是必要的,會自我懷疑就會與相關的人有更多討論溝通,真正的共同領導(collective leadership)才會產生。
民主原則,就是在法律規定下人人平等。沒有人會百分之百正確,如果過度自信,相信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這很危險。我覺得在某種程度的自我懷疑是必要的,可是如果過度自我懷疑,就是優柔寡斷,那也是災難。
問:現在各國都有政治紛爭,像台灣現在的總統大選,競爭者之間會互相抹黑,過程中讓社會更加分裂,你對這現象有什麼想法?
答:我覺得人民該支持的,是不同政黨提出來的政策,而不是說支持哪個人。競爭應該是政黨間的,而不是個人的競爭,應該是政策的競爭,批評對方的政策是可以的,如果後來變成批評對方個人人格,我覺得很不健康,我沒有這種(競選)經驗,所以這方面我懂的不多。我不知道,如果我參與競選或是入黨,如果對方批評我的人格,我不知道我會有什麼反應(哈),我會不會也批評對方?(哈)我不知道。

貧富差距是不道德的
問:剛剛講的是政治領袖,那商業領袖呢?你覺得商業上的領導者也應該帶動社會正面的走向嗎?
答:當然,我覺得今天商業界面對脆弱有限的環境,很多耕作方式也會影響到環境,像養雞養豬和大型農地的運用,都會造成環境傷害,也會影響到健康。
人們只想到獲利,沒有考慮到環境影響,大型產業用不同材料造成水及空氣污染,很傷害環境,經濟對生態的影響非常重要。
還有貧富差距,除了國際間的差距,還有一國內的差距。貧富差距不但不道德,而且也是社會的問題,因此二十世紀,馬克斯提出社會經濟論在蘇聯落實,中國也有施行,但是失敗了。
鄧小平承認社會主義的精神,但開始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成功了,可是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現在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大到無法想像。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證明不成功,可是資本、利益導向經濟,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我們必須找出健全的方式,商人除了在環境保育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維護社會正義上也是。
問:我們還是嚮往有更美好的社會?
答:的確,我認為隨著時間流逝,人類學到經驗,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以亞、歐洲為例,美國、台灣也都變得更緊密,以前台灣不是這樣的,現在都變了,印度、亞洲其他地方、日本、澳洲都是,大家在精神層面都更接近了,人類成為天下一家(oneness of humanity)。我覺得非常正面,這也是最新的現實,讓我們視野更開放,思考也更全面了,所以我對這世界很有信心,很樂觀。
問:在這個資源匱乏的世代,很多人還認為成功就是大規模擴張,此時此刻,是否該重新檢視成功?
答:成功要依不同情境而定,譬如說我們現在的進行訪問,到目前為止我就覺得很成功(哈),你得到足夠的東西回去分享,這就是成功。個人物質上的成功、或國家經濟成功,要依每個人的不同看法。同一個事件有人認為成功,有人認為不成功,成功是非常主觀的。我認為成功要看滿足感,滿足感就是說你的心態。
事實上,客觀來看,你無法定義成功,以人類登陸月球的太空科技來說,客觀來看只看登陸月球,算是非常成功,可是想到還沒有登陸水星和金星或更遠的星球,那就不算成功。這樣看來,就算你進入銀河,你也很難說你成功,因為還有其他星系。成功是很主觀的看法。
經濟上要定義成功也是,台灣今天的經濟發展跟三十年前比困難多了,可是跟其他國家,像跟北韓比,還是很成功。現實是相對的,因此成功的定義要完全從觀看者的角度來看。
問:那我們如何訓練自己重新審視成功?
答:全世界都同意我們應克服貧窮。貧窮是說一天生活所需不到一美元。有人認為每天只靠一美元就足夠,就是成功,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必須遵守普世的標準。

成功,不能忽略內在價值
問:除了普世標準,很多人老是在比較物質上的豐裕,可是成功不該由財富定義?
答:要有成功的生命,我們不能忽略我們的內在價值。有人在物質上很有錢,億萬富豪在世界各州都有洋房、大台車,可是內心裡卻是不開心的,那就是不成功。另一方面,印度山上或街上一個很窮的乞丐,有人給錢,就很開心,那也太極端,我們不能說那是成功。同時滿足了普世的物質標準和精神需求,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所有成功快樂的生活,應該結合物質和內在價值。
問:怎麼做到外在和內在都幸福?
答:整體來說,我覺得要靠適當的教育,發展實際的方法,讓內心和平,還有剛剛說的慈悲心也是關鍵因素,才能獲得內在價值。最終在於要有溫暖的心、善良的心和慈悲愛心。人類是社會動物,所以快樂、幸福的社會和家庭奠基在溫暖的心,慈悲愛心是社群共同體的基礎。
如果有兩個人同在一個房間內,如果他們一直吵架,你能感受到他們是個共同體嗎?不會。同樣地,十個人都在同一房間內,如果彼此猜忌,那也不算好的共同體,他們不可能覺得彼此是共同體。所謂的共同體應該是說他們是朋友,有需要時可求助朋友,他會幫我,可以互相依賴,尋求協助。厭惡對方,是無法感到共同體的。負面情緒,如仇恨、憤怒,都會破壞這種共同體。
慈悲、尊重、兄弟姊妹之情才是共同體的基礎,也就是說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的生命依靠這種共同體而活。
問:現在是個衰退的時代,資源、經濟、環境都在走下坡,人們怎麼創造內在價值?如何跟自己對話?
答:舉個例子,人可以住在大城市高樓大廈裡,房子裡面有電視、家具等,非常舒服方便,只要不斷電(笑;因為印度電力不足,訪談中,才剛斷過電),非常舒適,不是嗎?人享受這些,可是天性使然,他還會想要有些花、有些綠色植物,我們是人,我們喜歡綠色植物,就算是假的花也可,真花更好。我們有時也會走出去,到庭院去看樹、聽鳥聲,這樣才能感到舒適。
拿一對領雙薪、都有工作的中年夫婦來說,他們經濟獨立,年長的父母托給機構照護,孩子交給學校管教,他們好像無牽無掛、獨立了,乍看之下他們似乎脫離人類本性(不再像一般人一樣相互依存)。所以,對某些生活方式來說,慈悲心和社群共同體似乎不重要了,他們獨立自主,只要每天工作,領薪水,每天重複例行公事,慈悲心好像就不重要了,社群共同體也不重要了,只要有錢、身體健康,一些人生希望、信仰就建築在膚淺的物質上面。可是我們還是人,就像我剛剛說的,就算享受所有物質條件,但他還是個人,他內心還是會想要接觸更多植物、鳥兒、大自然。現代人生活可能疏離了大自然,可是終究我們還是人類,基本價值還是在的,不能忽視。
問:現在台灣很多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你可以給年輕人什麼建議?
答:我們也是呀,不確定性,不確定的未來,(一直笑)我們的老闆在北京呀,我們的未來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某種程度在他們手上呀,台灣和我們也是兄弟姐妹呀,我們的未來要看他們呀。(笑)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
問:要怎麼面對這個挑戰?怎麼鼓勵年輕人有信心?
答:我覺得你們之間要團結(unity),要努力工作,要有決心。你們台灣有民主和法治,這些都是普世皆準的價值,事實上,中國大陸還沒有這些,你們已經有了。此外,台灣的基本經濟結構和教育也都不錯,你們台灣還有傳統文化,不管你稱那是台灣文化或是中國文化,中國大陸在文化革命的時候破壞了固有文化,可是台灣還保有真正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你們真正代表五千年的文明,想想這點,你們應該有理由感到驕傲,要有決心。
我們西藏也有幾千年的文化,世界各地承認西藏深遠的文化遺產和佛教傳統,還有藏醫都是我們驕傲的來源。雖然我們是難民,沒有國家,可是我們這裡行政架構是很民主的,我們很驕傲。槍桿的力量只是暫時的,真正的價值會長存。所以團結非常重要。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我很遺憾,本來我想要每兩年就去台灣一次,那裡有很多朋友,因為我們面對相同的情境,我對台灣有著兄弟般的情誼。我一直很讚賞中國的文明,還有台灣有很多佛教徒,上次二○○一年拜訪台灣之後,我對你們的政府、經濟、教育、維護傳統和古老佛教文化,印象深刻,還包括女尼的崇高的地位。
可是第二次拜訪之後,二○○二年我們開始跟中國政府直接接觸,中國就很反對、很不高興我造訪台灣。我覺得很遺憾,無法去台灣,我仍希望有天我能再次去台灣。所以自從那次以後,我站在外面,有距離地看台灣,我會看報紙,雖然你們充分運用言論自由,這是民主健全的一面,很好。但那些爭論、批評,應針對民主原則,一切應為追求共同利益,可是現在,在台灣,共同利益變為次要,政黨利益反而變成最重要,我覺得那不健康,這是我的看法。
問:能跟台灣大眾說些什麼嗎?
答: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內部團結非常非常重要,還有經濟發展也很重要,再來更廣泛地與外界聯繫也很重要,還有和中國密切地聯繫也很重要。
我想除了政府,民間包括商人、學者、學生都應該去中國交流。同樣地,中國那邊也是要到台灣交流,讓他們看看現實狀況是什麼。未來,政治解決方式完全要看台灣的人,但是,一定要透過對話,不能用武力。(蕭錦綿、盧昭燕整理)

達賴喇嘛對當代領導人的五個期待

在達賴喇嘛的眼中,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不管是企業界的,還是政府的,都應該保有寰宇的責任感,實踐悲天憫人的領導風格(Compassionate Leadership)。以下是他對當代領導人的期待與叮嚀:
一、克服貧富差距:我到世界各地旅行,發現有些地方非常奢侈浪費,有些地方卻非常淒苦貧困,我認為這是非常不道德、不公平的。像印度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仍然不能克服自己的貧窮,生態對他們來講是什麼意思?當他們的生存是依賴所收集到的木材,你如何告訴他們不要在郊區砍伐森林?你如何跟無家可歸和貧困的人討論衛生問題?
全世界富人愈來愈多,但同時窮人還是無法翻身,甚至變得更窮困。這不公平的現象,不但道德上錯誤,更是動盪的來源。我們必須解決國際間和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

二、發展與環境相互依存的永續經濟
永續發展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相互依存,這是大自然運行最根本的法則,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影響到各種生命體,如果沒有適當的互動,所有的陽光、空氣、海洋,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都將毀壞、衰敗。
地球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她的將來就是我們的將來,她就像我們的母親,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地依賴她。而現在,母親的本性告訴我們要合作,面對像溫室效應的全球問題,個別組織和單一國家是無助的,除非我們都團結合作,否則找不到其他的解決方法。如果不合作,資源的爭奪戰,會嚴重威脅永續和平的發展,我們要重視纖弱的生命母體,容她自然再生。

三、履行普世皆準的人權原則
今天世界很多問題,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是社會面,都源自於不平等和不公義。聯合國只定義什麼是人權還不夠,還必須落實人權宣言,我肯定聯合國的人權宣言,但是權利還需要有責任感的行動力。
亞洲加入自由經濟體的國家已經在討論,因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同,西方的人權標準無法在亞洲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我卻不贊同這說法,我相信大部份的亞洲人也不會支持這論調。天性使然,人類會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尊嚴,舉世皆然的人權原則應該是最重要的。
我強調自由市場經濟要能承擔責任。領導人要履行負責任的義務,我不認為經濟發展的需求會與尊重人權的需求相衝突。

四、欣賞多元的優勢
當國家界限逐漸消失的時候,我的文化或我的制度,基本上不再是藉口了,每個國家都變成多元文化,擁抱多種傳統精神。多元化文化和宗教能增強社區的生命力,避免衝突發生。多元化最重要的原理是,所有人類都結合成為同一家人。我們應該在所有宗教傳統裡建立並開發多元性的教義。如果我們這些宗教領袖以真誠的態度多元化地耕耘,事情就會變得愈來愈簡單。
西藏人讚賞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教義源自於印度,不是西藏。這證明來自異地的新文化所能產生的價值,真心欣賞不同觀念的能力是非常正面的:因為它能豐富心靈。甘地曾經很風趣地說,「我不希望我家的四周牆壁圍繞,窗戶緊閉,我但願各地的文化風采恣意吹入我家,但我不要任何文化吹亂我的步伐。」

五、倡導寰宇責任感
大部份的人對於他人的興趣只限於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其他對我們有益的人,這還不夠,我們必須關懷每個人的福利。現今,世界某個角落的事件最後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所以我們處理每一個在地的問題,從一開始就要有全球的關懷。
我相信,要迎接這個時代的挑戰,人類必須發揮更大的寰宇責任感。寰宇責任是人類生存的真正關鍵,是合理運用自然資源、關心未來世代以及世界和平的最好基礎。
政府不但有責任確保自己人民的幸福,也必須有效地跟其他國家合作。領導階層能否體認到這寰宇責任感的重要性,會是世界問題能不能解決的關鍵。
(摘自二○○三年《天下雜誌》出版的《達賴新經》、二○○七年美國國會金質獎達賴演講稿,及其他相關談話)
-------------------------------------------------------------
緬甸風災與四川震災讓我再一次領略神的旨意,如此偉大的智慧又是人可以達到的境界嗎?
每當我聽到人的抱怨、批評、防衛與攻擊,只有默不作聲的走開,那些以為正義的發言真的是為了人類的和平嗎?
災難災難,不就是衝擊著人類的靈魂而來,而最大的災難,又難道不是貪婪與仇恨嗎?
慈悲是共榮的力量,我堅信著的是-勇者無懼,仁者無敵!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有了文明 沒了文化

1950年工業革命的時候,代表著經濟起飛,人民的生活將日趨進步;於是今日不費吹灰之力品嘗到各地美食,3C商機日新月異,石油世紀似乎也接近尾聲...

文明像是拍打陸地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快要淹沒整個陸地。而乘著浪潮而來的人,最後是否還能找到一片淨土?

翻閱中古世紀,多少東西文化孕育而生,從建築到民生必需品,皆出於萬能的雙手。手工雕琢之精細,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人們在泥土堆裡農耕畜牧,在豐收後唱歌跳舞,離不開原野,離不開自己的身體。

然後有了語言,有了文字,有了無數個帝國堡壘,發展著屬於這個流域、這個種族的文化。進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如果說文明也成為一種文化的話...,世界上將不再有差異,說不定就世界大同了呢!

也許當年戀著莎士比亞的名著,欣賞梵谷的畫作,莫扎特的奏鳴曲,現在卻巴著螢幕光色裡的政治論壇,玻璃櫥窗裡的加工製造商品,電子音樂配上流行歌曲。

衝突嗎?我倒也不這麼認為...有些本能需求,也有些發現是偉大的!只是人性的貪婪讓一切都失衡。機械化,越來越大量的生產製造,無關需不需要;複製再複製,所有你想要的文化都可以用機器複製。

這就是文明啊!
我們也像是一具具的機器人。 
文明急著趕上歷史,讓文化就像是一張張彩紙送入了影印機裡面不停的黑白複製。

文明的字典裡放大了「商機」。然而,再也生產不出震懾靈魂的文化了!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我扯牠,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 牠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
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
有時候我也是個急驚風,因為不喜歡匆忙,都會算好預備的時間...
討厭時間在等待中浪費掉,尤其是為了其他人的拖拖拉拉。

直到爬山,發覺走不快,健腳的人要等我...
任憑我怎麼追趕都追不上他的腳步,只能讓他在前頭等我。

有點過意不去,但對方不催不趕不抱怨,只是很耐心的等待,要我加油。
從那時候我了解自己需要學習耐心,給自己也給別人機會,在等待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不再因為追趕而錯過人生的風景。

拉長生命的景深
對焦於當下,讓過去模糊一點,未來清晰一點,一個眼神一抹微笑,都是經典的畫面。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以少勝多 簡單比聰明更重要

管理的目的是要讓事情更單純,而經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不斷除去多餘、無用的部分,回歸到簡單的本質,將力氣用在正確的地方,順利地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套「少就是多」的簡單管理原則,
正是所有高生產力公司共有的鐵律。 「管理,可以變簡單嗎?」


對經理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讓事情更單純,使管理者可以找出最適宜的方式,達到最大的成果。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對大多數經理人來說,卻沒有想像中簡單,而且往往適得其反,總是不自覺地讓事情往複雜的方向走。


蘋果公司(Apple)的前執行長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就是典型的例子。
史考利曾在一場演說中提到他對簡單的看法,他認為身處在工業時代,事情往往容易變得更複雜,所以現代人最好要開始懂得將事情簡化。只是,史考利雖然這麼說,自己卻無法做到。他投入大量的資源,研發出「牛頓」(Newton)這款號稱「個人數位助理」的電子產品。

雖然牛頓的功能在當時可說是十分先進,但操作起來實在過於複雜,使得牛頓的銷售一敗塗地,最後還讓史考利因而下台。

經理人愛把管理變複雜

為什麼企業的經理人,常會讓複雜凌駕於簡單之上?
這和心態有密切關係。
元智大學管理講座教授許士軍就指出,當企業面對變動莫測的狀況,本身又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在經營上就會傾向先有詳盡的計畫再逐步實行,並且會將構想細密分工、增加許多協調控制機制,以求充分掌握執行過程。在這樣的狀況下,自然就會逐漸讓管理複雜化。


《80/20法則》(The 80/20 Principle)的作者理查‧柯克(Richard Koch)則反諷地說,其實很多企業的經理人本就喜愛複雜。
對這些經理人而言,複雜是思考上的挑戰,使人精神為之一振;複雜是平日單調工作中的酵素,使工作更有意思。
所以企業的管理會變得複雜,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這些經理人的推波助瀾。
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理人可能時常被動或主動地讓事情「不簡單」,如果想要把事情簡化,甚至還可能受到以下的質疑:
被批評為「不懂狀況」,因為對於複雜的問題,就該用複雜的解決方案。 ˙

別人會跟你說「我們全知道」,因為簡單的解答看起來太基本了,問題應該還有更炫、更精彩的答案。
別人會罵你「很懶」,因為要解決問題就要有一堆佐證的資料和許多方案,如果只有簡單的方法,就是不夠用心。

贏家的鐵律,就是簡單

但是,管理工作如果讓複雜凌駕簡單,柯克認為很可能會讓經理人付出許多代價。比如說,複雜的產品線,物流成本和行銷難度就會增加。複雜的工作流程,會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複雜的策略,會讓組織失去方向和士氣。複雜的階級體制,則會降低溝通的效率、甚至喪失員工的信任。

針對這一點,奇異公司(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提出了他的看法。
「企業界過去傾向於將一切複雜化,連生活上很多事情也完全複雜化了,」
威爾許指出,「在未來幾年,我們要開始努力進行簡化,在溝通、生產各方面都要更簡單地進行。」
德國管理顧問岡特‧侯默(Gunter Rommel),曾經針對39家德國公司進行一項研究,他發現在市場贏家和表現平平的公司之間,只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單純與否。


比如說市場贏家的產品類型比較少,顧客數目比較少,供應商也往往比較少。
另一位管理顧問傑森‧詹寧斯(Jason Jennings)則在全球各地找出10家最具生產力的企業,結果也發現高生產力公司的共有鐵律就是「少就是多」,這些公司總是一切力求簡單、明白,以求發揮最大的力量。


回歸簡單 把事情做好

舉例來說,美國諾斯壯百貨(Nordstrom)一直以出類拔萃的服務聞名,因為諾斯壯的經營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提供最卓越的顧客服務」。在諾斯壯的員工手冊上,只有一條員工守則:「在任何場合,運用個人良好的判斷力,這是唯一的規則。」所以諾斯壯的員工很清楚工作的核心目標是什麼,因而在面對顧客時,都能致力於滿足顧客的各種需求,而創造出驚人的服務品質和口碑。

被譽為「歐洲沃爾瑪」的德國阿爾迪超市(Aldi),也是化繁為簡的高手。
阿爾迪超市的企業文化很注重簡單,強調以簡單的產品選擇(全店只有大約600種商品)和定價策略、樸實的裝潢和設備,專注滿足顧客「便宜、方便」的購物需求,不僅成為德國最大的超市,也讓企業在管理上可以更簡化、更有效率。


至於知名日用品製造商寶僑(P&G),則特別注重組織溝通的簡化。
多年來,寶僑一直有「一頁備忘錄」的傳統,也就是所有的報告盡量用一頁的篇幅來呈現。
對於這項作法,寶僑的前總裁艾德‧哈尼斯(Ed Harness)曾表示:
「將事實或意見摘要於一頁的簡單書面報告,就是我們決策的基礎……這樣所有注意的焦點,就會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由此觀之,簡單可說是現代經理人的管理必修課,但要具有化繁為簡的能力,阿爾迪超市前總裁、德國知名管理專家迪特‧布朗德斯(Dieter Brandes)認為,經理人需要注意幾件事。
他指出,經理人必須要能夠設定明確的目標,要能專注在要達成目標所要做的事,並且有勇氣捨棄不必要的枝節,然後必須要懂得信任別人、信任自己。能把這幾件事做好,就可以讓管理工作往簡單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宜家家居(IKEA)家具的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曾被問到,為什麼宜家家居以簡單作為企業的中心文化,坎普拉以他一貫簡潔的語氣回答說:「簡單是一種美德,簡單會增加優勢。」當管理變得複雜,往往就會僵化而脫離人性。但如果能不斷除去多餘、無用的部分,回歸到簡單的本質,就能將力氣用在正確的地方,順利地把事情做對、做好。這不正是管理最美好的境界嗎?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用腳走出世界‧生命的覺醒

耽擱了那麼久,是因為能量很薄弱,沉潛的計畫還沒有浮出水面,付諸行動;生命在流動著,問自己為什麼而停泊?

無法明白,若我是個容易使人敞開心扉的人,為何對自己如此封閉。像走在迷宮裡,也許走不出去的原因不在於迷失,而是害怕迷宮外面的世界。習慣想像一切,卻不吐露一語,迂迴的逃避內在,能量在耗減,不像是個蓄勢待發的人。

因為一種追尋來到這裡,因為責任而停留了。所以我一直不願意做那個能力最強的人,是惦記著一句話: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而我害怕失去信任...

人多的時候我會違背信念,也許被視為一種隱藏,但對我來說是種壓抑,漸漸的放開了信仰,任由人說、由人做,只是看著不發一語。令人難過的,是對自己的期待,以為我會做到,但是堅持與執著讓我有點疑惑。

原來人一閉上眼睛,腳下就失去了平衡點。我還在有形有色的世界中霸佔一個真理,一邊等待救恩的來臨...。

一直走一直走,卻不用腳踩在這土地上,哪能感受生命的喜悅?一直追一直追,卻錯過了大半的美景,再怎麼小心翼翼,都不會再重來一次。我知道我的方向沒錯,只是怕走出去,又躲回了這個迷宮裡,等待生命的波動流進來,把我給沖出去吧!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複雜名字底下的平靜心靈


專訪莫欣‧哈密/台北‧張紫蘭‧採訪、翻譯

二○○七年春,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在美國出版之後,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排行榜成為暢銷書,同時也引起坊間熱烈的討論。媒體對這本書督多有好評,讀者之間卻不乏撻伐之聲,許多批評者認為,小說裡充滿了仇恨美國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並無充分理據,像這樣一部以「疑似」恐怖分子的角度寫成的小說,美國人不應該還去追捧。不過,也有不少讀者認為,透過小說敘事者的告白,美國才能更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為何會招致他族如此大的仇恨。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描寫一個巴基斯坦年輕人到美國求學發展,就在事業、愛情漸上軌道之際,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喚起他內心深處的身分認同掙扎,同時他生活周遭的一切也開始分崩離析。

二○○七年秋天,《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進入曼布克獎決選,小說的文學價值獲得了肯定。在中文版《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即將出版之前,我們請作者莫欣‧哈密談談這部小說以及他對身分認同的想法。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構想是怎麼來的?
我在二○○○年夏天開始寫這部小說,就在我的第一部小說《蛾煙》(Moth Smoke)出版之後不久,也就是九一一事件發生整整一年以前。我的九○年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度過的,我想透過小說挖掘我自己的感受,為什麼我越來越想離開那裡。我對美國的感覺很矛盾,我很喜歡美國──到現在都還是──但我卻不大想留下來。同樣的,我喜歡巴基斯坦,但我也不是很想回去。另外,我既是管理顧問,又是小說家,我的職業身分也很分裂。我的族群身分和理想身分的這些裂痕,讓我寫下了這部小說的初稿,當時只有很簡單的架構,講一個巴基斯坦籍的管理顧問決定返回自己的國家,儘管他很喜歡紐約。


這麼有爭議性的題材,你會不會擔心不好處理?
一開始不會,因為那時九一一事件還沒發生。當時我只想嘗試不同的寫作手法。《蛾煙》是以多個敘事者的聲音寫成的,文字風格比較華麗放縱,所以著手寫《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時,我用一個敘事者的聲音來寫,非常的簡單樸實。然後,初稿完成三個月後,九一一事件發生了,我書中所探討的敏感議題成了報紙頭條。我決定重寫,但維持原來的架構,背景仍舊是九一一之前。可是寫得很痛苦,而且感覺不大真實,我必須假裝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是我又把小說徹底重修一遍,這次直接把九一一寫進去。我說「重修」,可是其實我完全沒看之前的草稿,這部小說的最初幾稿我每次都是重新寫起,只憑記憶加入原素,所以每次草稿都很不一樣,幾乎就是不同的小說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九一一、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觸即發的戰事,等我寫完第五稿,已經是二○○五年了,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也定了下來,不過我還是不滿意。到那時候,我的確會擔心題材不好處理。我知道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可是我想表達的東西很複雜,也許還帶有爭議性,我希望能用一種有力的方式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敘事小說的那種吸引力,傳達一些令人不那麼愉快的東西。


這個問題你一定被問過很多遍了:雙子星大樓倒塌時,成吉思笑了,那你自己的反應又是什麼?
我害怕極了。九一一發生時我三十歲,而我在美國就生活了整整十五年,所以我可以說是半個美國人,更是個不折不扣的紐約客。我以前的室友在世貿中心上班,當時我第一個想法就是:不知他怎樣了?我不希望我關心的人遭遇不測,接著我想到:我的世界就要改變了。我的直覺告訴我,是某個穆斯林恐怖組織幹的,這之後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母親在巴基斯坦看到現場轉播,歇斯底里地哭起來。她以前每年都來紐約看我,每次都住上一個月,她很喜歡紐約。我只好不停安慰她。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是用獨白形式寫成,由一個巴基斯坦人向一個美國人講述自己在美國的經歷,但讀者由始至終聽不到那個美國人的聲音。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形式?
敘事者和他的聽眾同時也是小說中的人物,這種形式可以反照出美國人跟巴基斯坦人(或者說穆斯林世界)之間的相互猜疑。巴基斯坦籍的敘事者在猜:眼前這傢伙只是個普通人呢,還是衝著我而來的殺手?那個充當聽眾的美國人也是這麼想。這讓小說有了內在的情緒世界,呼應著我們外在的政治世界。這種形式是一個邀請,讀者如果接受,就會開始介入故事之中,因為最後的結局必須由讀者自己來決定。


你認為哪一方面讓成吉思比較困擾,是政治還是愛情?
我深信個人生命跟政治是分不開的,是相輔相成的。以成吉思來說,他身為巴基斯坦人的政治身分加強了他對艾芮卡的愛,而艾芮卡的遺棄又激化了他與美國的決裂。同樣的,國家也跟人一樣,國家不會是單一的整體──就連個人也有分裂的身分認同和自我矛盾的念頭;自豪、熱情、懷舊、嫉妒,各種不同觀感形塑著一個國家的行為。在穆斯林的世界,對美國事物的熱愛和對美國的憤怒是同時並存的,至於哪一方面比較強烈,是政治還是愛,這就像在問呼和吸哪一個動作比較強烈一樣,它們都是一體的兩面。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結局非常緊張,留下讓人猜測和討論的空間。你自己心中對最後一幕有沒有一個答案?是否在開始寫這部小說時就已打定主意要安排一個意外的結局?
我絕對是想安排一個沒有定論的結局,讓讀者的答案去反映出他自己的世界觀。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成驚悚小說,也可以看成兩個古怪男子之間的一場相遇,端看讀者怎麼認知小說背景的那個世界。不過,由於我這部小說會帶讀者在情感上走一趟充滿騷動的旅程,我知道我要用一種強烈的敘事方式,要有謎團,讓人讀來更感緊張,而我希望結尾是整個故事的高潮。


你在巴基斯坦長大,在美國生活多年,現在又定居英國,你會說自已是哪國人?
我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去想自己是特定的什麼人,這點很重要。人常常會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混亂,會設法抓住某個面向去形容自己是什麼人:美國人啦、共和黨啦、穆斯林啦……這些形容都很不完整。我是一個在巴基斯坦和美國住過很多年、現在住在倫敦、喜歡吃壽司、愛寫作的傢伙,我不像成吉思,我不想選定「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這兩種身分,我寧可選擇複雜的名字而擁有平靜的內心,我不要選擇簡單的名字,然後因捨棄了其他身分而必須面對內心的掙扎。


這本書多大程度反映了你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我寫小說不太會去蒐集資料,主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寫。當然,《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並不是我的故事,但是我知道進普林斯頓、在紐約企業上班、在印巴兩國情勢緊張時回去拉合爾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我寫的是真實故事,我大概不會把自己寫成主角,只會當個小角色。話雖如此,我必須想像別人的感覺,想像自己是我筆下那些虛構人物,因為如果我沒辦法想像自己是他們,我就無法有同理心,而同理心正是身為小說家的核心所在,因為閱讀和創作之間所要追求的就是這個。


本文節錄自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永不殺戮

我曾見過一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從此不願再傷害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圍獵班羚的過程中。班羚又名青羊,形似家養山羊,善於跳躍,每頭成年班羚重約30多公斤,性情溫馴,是獵人最喜歡的動物。那次,我們狩獵隊嚴密堵截,把一群60多隻羚羊逼到布朗山的斷命岩上,想把牠們逼下岩去摔死,以免浪費子彈。約莫相持了30分鐘後,一頭大雄班羚突然吼叫一聲,整個班羚群迅速分成兩群;老年班羚為一群,年輕的為一群。

我看得清楚,但弄不明白牠們為什麼要按年齡分出兩群?這時,從老班羚群裏走出一隻雄班羚來。這隻班羚頸上的毛長及胸部,臉上褶皺縱橫,兩支羊角已殘缺不全,一看就知道牠已非常蒼老。牠走出佇列,朝那群年輕的班羚「咩」了一聲,一隻青壯的班羚應聲而出。一老一少兩隻班羚走到斷命岩邊,又後退了幾步。突然,青壯班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雄班羚也揚蹄快速助跑。青壯班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雄班羚緊跟在後,頭一勾,也從懸崖上跳躍出去。這一老一少,跳躍的時間稍分先後,跳躍的幅度也略有差異,老雄班羚角度稍偏低些,等於是一前一後,一高一低。

我吃驚地想,難道自殺也要結成對子,一對一對去死嗎?這兩隻班羚,除非插上翅膀,是絕對不可能跳到對面那座山岩上去的。果然,青壯班羚只跳到四五米左右的距離,身體就開始下墜,空中劃出了一道可怕的弧線。我想,頂多再有幾秒鐘,牠就不可避免地要墜進深淵。突然,奇跡出現了,老雄班羚憑著嫺熟的跳躍技術,在青壯班羚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瞬間,身體出現在青壯班羚的蹄下。老雄班羚的時機把握得很準,當牠的身體出現在青壯班羚蹄下時,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像兩艘太空船在空中完成對接一樣,青壯班羚的四隻蹄子在老雄班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借助一塊跳板一樣,牠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跡般地又一次升高。

而老雄班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太空船。牠甚至比火箭殘殼更悲慘,在青壯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像隻被突然折斷了翅膀的鳥筆直墜落下去。可是,那青壯班羚的第二次跳躍力度雖然遠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從地面跳躍的一半,但足夠跨越剩下的最後 兩米 距離了。瞬間,只見青壯班羚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興奮地「咩」叫一聲,轉到磐石後面不見了。試跳成功!緊接著,一對一對班羚淩空躍起,山澗上空劃出一道道令人眼花撩亂的弧線,一隻隻老班羚全摔得粉身碎骨。我沒有想到,在面臨家族滅絕的關健時刻,班羚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一半的辦法來贏得家族的生存機會。

我更沒想到,老班羚們會那麼從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願地用生命為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我為之而震撼!--- 所以我永不殺戮!!!由於親睹這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慚愧,我從此不願再傷害任何生命,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萬物皆有靈!——我今生永遠難忘的那一幕

20世紀末的一個晚上,當我從湖南衛視看到這感天動地的一幕時,我忍不住慟哭流涕!青海省有一個沙漠地區特別缺水。據介紹,每人每天只有*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3斤定額的水量。3 斤水,不光飲用、淘米、洗菜……最後還要餵牲口。牲口缺水不行,渴啊!

終於有一天,一頭一向被人們認為憨厚、忠誠的老牛渴極了,掙脫韁繩,強行闖入沙漠中一條運水車必經的公路。老牛以驚世駭俗的識別力,等了半天,等來了運水的軍車。老牛迅速頂上去,運水的戰士以前也碰到過牲口攔路索水這樣的情形,但那些動物不像老牛這樣倔強。

部隊有規定,運水車在中途不能出現"跑冒滴漏",更不能隨便給水。這些規定,看似無情,實則不得已,這每一滴水都是一個人的"口糧"啊。沙漠中,人和牛就這樣耗著,持續了好半天,最後甚至造成了堵車。後面的司機開始罵罵咧咧,有些性急的司機用汽油點火試圖驅走老牛。可老牛沒有動,泰山一樣,不放鬆。

直到牛的主人尋來。牛主人愧疚極了,操起長鞭狠狠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渾身青筋直冒,可還是沒有動,最後順著鞭痕瀝出的血跡染紅了鞭子,染紅了牛身,染紅了黃沙,染紅了夕陽。老牛的淒慘哞叫,和著沙漠中陰冷的酷風,顯得那麼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被堵車的司機也哭了。

最後,運水的戰士說:"就讓我違反一次隊規吧,我願接受處分。"他拿出自己隨身的水盆,從水車上放了3斤左右的水,放在老牛面前。老牛沒有喝面前以死抗爭得到的水,面對夕陽,仰天長嘯,似乎在呼喚。晚霞中,不遠的沙堆背後跑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看著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愛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親的眼睛,沉寂中的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

天邊燃起最後一絲餘輝,母子倆沒等主人吆喝,在人們的一片靜寂無語中,踏上了回家的路。二十世紀的一個晚上,當我從電視裏看到這讓人揪心的一幕時,我想起了勞作的苦難的母親, 我和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一樣,流下了滾滾熱淚。

摘自《女子文摘》
編者按:每當我看到這篇故事時,我都想放聲痛哭,我為萬物皆有的靈性而感動;我為六道眾生皆有的苦難而哭泣;我為天下所有勞作苦難的父母而哭泣。在此我跪在地上誠摯地懇請您,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一定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生命,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有靈性,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父母、子女、家庭,每一個都和我們一樣渴望快樂、幸福,我們怎能再去傷害他們呢?還請您一定一定要善待天下所有的父母,因為對於我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比老牛更深切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