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結婚需要很很大的勇氣,或許就是因為你不知道你的選擇是否是最適合你的。來做個小測試,看看你的性格最適合的婚姻生活會是怎樣的,或許會在你的愛情路上給你一點幫助……
假設你現在要踏上旅程,你會選擇什麼旅行方式?
A 參加旅行團
B 帶著寵物一起駕車出游
C 溫馨的家族旅行
D 找朋友一塊兒熱鬧出發,製造回憶
E 和愛人一起享受浪漫之旅
F 一個人到沒去過的地方探險
選擇A:
的確,參加旅行團比較方便、安全,又有人替你打理好、安排好一切,是挺省事的作法。選這個答案的你,把自己放在團體中纔能夠安心,所以即使你結婚後,還是會細心維持好人際關系,不會讓自己與社會脫節。
選擇B:
哇,你真是有愛心,出游還會帶著寵物一塊兒上路耶!選這個答案的你,結婚之後最重視的當然就是小孩了呀!所以不管你是只生一個寶寶或是生很多個寶寶,你都會讓自己變成孩子王,陪著孩子笑鬧嬉戲。
選擇C:
你計畫帶著全家人去旅行嗎?那你一定是個很愛家的人。沒錯,家人是無價之寶,尤其是對選這個答案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你結婚之後會很戀家,忙了一天後,任何事都比不上回到家裡的感覺更令你愉悅。
選擇D:
你會選擇和朋友結伴去旅行,代表你是一個喜歡輕松、愉快氣氛的人,喜歡熱鬧,不喜歡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這樣的你結了婚後,會常邀朋友到家裡坐坐、玩玩,甚至沒事還會藉名目辦個party,讓賓主盡歡。
選擇E:
要旅行當然是和愛人一起去嘍!你是這麼認為嗎?不要懷疑,選這個答案的你結婚之後最重視的,就是與另一半之間的互動了。你最大的心願,就是不管幾年過去,都能夠像新婚生活一樣甜蜜。
選擇F:
你會選擇自助旅行嗎?很勇敢、很都會呦!你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需要相當大的獨立空間。這樣的你,即使結了婚,同樣會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時間而努力。你滿懂得疼惜自己的,永遠將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絕不委屈自己。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被理性解讀的 世界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最痛恨的事情就是戰爭。
在每一次的人格問卷上,「我最討厭....?」....造句後面始終接著「戰爭」。
小孩子哪會懂什麼戰爭呢?何況我是出生在太平的台灣新時代。這個問題在我長大以後,仍然不解自己童年的諸多行為,最後歸諸於自己某一前世是一個戰俘吧....
上天賜給我們親如手足的鄰人,也賜給我們遠如仇敵的鄰人。
我們努力區別善惡,而往往,他們合而為一。
「人類是什麼時候認為自己是人類的?獅子會認為自己是萬獸之王嗎?!」
接受自己是人類的事實花了多久時間?而且還必須區分那我認為不太必要的「國籍」。
我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到處旅行,身邊的人覺得我愛作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應該是沒有國度的,如同我看的那些書與電影一樣。沒有理性的邏輯,沒有是非的判斷。只是作夢,經歷那些事情,彷彿可以沒有終點,沒有限界,這裡只有起點。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理性還是因為感性?
人是越長大越理性嗎?人是越長大越現實嗎?這似乎是同樣的問題!?這樣說的話,動物們都是很理性的吧!牠們知道生老病死的時候該做些什麼,只是憑著動物本能,在那以外,牠們對於建立一個國家發展社會文化,完全沒有興趣。
理性是一種很原始的包裝。再度包覆上裝的是善惡一念的感性,也許那才是決定人要愛還是恨的基因。之所以輪迴在這世上,也許是恨所造成的業力吧!這樣牽扯下來,理性加上邏輯,發展出多元化理論-宗教、哲學、科學、靈修,學習什麼能幫助我們完成人類的使命?
理性是需求-而大地餽贈了一切我們所需,感性是供給-人類付出愛還是恨的抉擇影響整個宇宙。我們為此生所恐懼的,正是我們自身的分離與選擇。
如果要跟我說:妳理性一點好不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感性,放下一切,接納一切,成就一切。
一步一步的我看見腳下的真實,且視如珍寶。
告別娑婆-寬恕
當下的力量-臨在
聖境預言書-機緣
開花,神性的微笑-蛻變
秘密-吸引力
遇見未知的自己-與自己連結
追蹤師系列-與大地連結
地球保護者-與宇宙連結
哪一天我們懂了,一時的快樂也比不上永恆的平靜;超越了理性,平靜而慈悲的能量,才是引領我們的回天之路吧!
在山中,當你們坐在白楊樹蔭下,分享遠方田野的和平與寧靜,讓你們的心在寂靜中說:「上帝寄寓於理性。」
當暴風雨來臨,狂風震撼森林,電閃雷鳴宣示雲天的莊嚴宏闊,讓你們的心在敬畏中說:「上帝運行於熱情。」
既然你們是上帝畛域中的一道氣息,上帝森林裡的一片樹葉,那你們也應當寄身於理性,運行於熱情。
-先知《理性與熱情》‧紀伯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在每一次的人格問卷上,「我最討厭....?」....造句後面始終接著「戰爭」。
小孩子哪會懂什麼戰爭呢?何況我是出生在太平的台灣新時代。這個問題在我長大以後,仍然不解自己童年的諸多行為,最後歸諸於自己某一前世是一個戰俘吧....
上天賜給我們親如手足的鄰人,也賜給我們遠如仇敵的鄰人。
我們努力區別善惡,而往往,他們合而為一。
「人類是什麼時候認為自己是人類的?獅子會認為自己是萬獸之王嗎?!」
接受自己是人類的事實花了多久時間?而且還必須區分那我認為不太必要的「國籍」。
我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到處旅行,身邊的人覺得我愛作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應該是沒有國度的,如同我看的那些書與電影一樣。沒有理性的邏輯,沒有是非的判斷。只是作夢,經歷那些事情,彷彿可以沒有終點,沒有限界,這裡只有起點。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理性還是因為感性?
人是越長大越理性嗎?人是越長大越現實嗎?這似乎是同樣的問題!?這樣說的話,動物們都是很理性的吧!牠們知道生老病死的時候該做些什麼,只是憑著動物本能,在那以外,牠們對於建立一個國家發展社會文化,完全沒有興趣。
理性是一種很原始的包裝。再度包覆上裝的是善惡一念的感性,也許那才是決定人要愛還是恨的基因。之所以輪迴在這世上,也許是恨所造成的業力吧!這樣牽扯下來,理性加上邏輯,發展出多元化理論-宗教、哲學、科學、靈修,學習什麼能幫助我們完成人類的使命?
理性是需求-而大地餽贈了一切我們所需,感性是供給-人類付出愛還是恨的抉擇影響整個宇宙。我們為此生所恐懼的,正是我們自身的分離與選擇。
如果要跟我說:妳理性一點好不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感性,放下一切,接納一切,成就一切。
一步一步的我看見腳下的真實,且視如珍寶。
告別娑婆-寬恕
當下的力量-臨在
聖境預言書-機緣
開花,神性的微笑-蛻變
秘密-吸引力
遇見未知的自己-與自己連結
追蹤師系列-與大地連結
地球保護者-與宇宙連結
哪一天我們懂了,一時的快樂也比不上永恆的平靜;超越了理性,平靜而慈悲的能量,才是引領我們的回天之路吧!
在山中,當你們坐在白楊樹蔭下,分享遠方田野的和平與寧靜,讓你們的心在寂靜中說:「上帝寄寓於理性。」
當暴風雨來臨,狂風震撼森林,電閃雷鳴宣示雲天的莊嚴宏闊,讓你們的心在敬畏中說:「上帝運行於熱情。」
既然你們是上帝畛域中的一道氣息,上帝森林裡的一片樹葉,那你們也應當寄身於理性,運行於熱情。
-先知《理性與熱情》‧紀伯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先知 卡里·紀伯倫
兩人一同歌唱、舞蹈,同享歡愉,但仍應保有自我, 就像琴上的弦雖為同一旋律振動,卻仍各自獨立。
──紀伯倫
艾蜜拉特再度開口說,那「婚姻」又是什麼呢?
於是,他答道:你們一同出生,也將長相廝守。
當死神的羽翼驅散了你們的生命,你們仍將同在。
即使在神靜默的記憶裏,你們也將永遠相守。
但是請在你們相依的世界中保留些許空間,
好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動。
彼此相愛,但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讓愛像在你們倆靈魂的岸邊流動的海水。
應當注滿彼此的杯,而不是同飲一杯。
要將自己的麵包給對方,而不是共吃一塊。
兩人一同歌唱、舞蹈,同享歡愉,但仍應保有自我,就像琴上的弦雖為同一旋律振動,卻仍各自獨立。
奉獻出你們的心,但不要交由對方保管。
因為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你們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為廊柱分立才能撐起神殿,
橡樹和柏樹絕無法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先知 《婚姻》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沙與沫》
他一生顛沛流離,親人早逝、遭祖國放逐、貧病交迫,終身未婚,一生孤獨,乃至於48歲英年早逝。這樣歷經磨難的天才,卻將殘酷的現實當聖殿,把愛與美當宗教,深情地為生命獻上一朵玫瑰。
紀伯倫(Jibran Khalil Jibran),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臨海的貝什里村(Besharri)。這個地方,文化豐美,古時屬於敘利亞,孕育了基督與腓尼基文化,誕生過許多先知。整個聖谷被雪松林圍繞,古樹參天,海風送來地中海的濤聲。
大自然的靈氣,是紀伯倫創作的繆斯女神,使他一生嚮往美、眷戀大自然,渴求探索宇宙的奧秘。
他誕生於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基督教家庭,他們所信奉的馬龍教派,在阿拉伯世界,就像是回教大海中的一個基督教孤島。他的童年是在故鄉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殘酷統治,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大舉入侵的時代中渡過。於是他在十二歲時,隨母親和同母異父的哥哥及兩個妹妹離開家鄉,到美國的波士頓。全家在唐人街過著清貧的日子,紀伯倫則被送進美國的公立學校學習英語。
歷經磨難的天才.世界的東方文學巨星
14歲時,紀伯倫毅然回到他熱愛的祖國學習阿拉伯語和法語。15歲時,他即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17歲創辦一份文學與哲學的刊物《真理》,以筆撻伐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批判教會墮落、違背耶穌的教誨、以及對抗整個阿拉伯傳統的封建禮教。
他的文章開始在阿拉伯世界大量發表,其中最有名的《叛逆的靈魂》,被視為危險、叛逆、含西方思想劇毒,而被焚於貝魯特的市場,紀伯倫因此被政府驅逐出境。
等他再度回到美國時,他的小妹妹、母親和哥哥在二年間相繼離世。失去親人的悲痛給紀伯倫帶來終身的創傷。他專心作畫、寫作,然而都不被重視,生活越來越困難,只好替別人設計封面及畫像維生,在社會底層艱困地生活著。
1908年,他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因在詩歌與繪畫展現驚人的天份,而被羅丹喻為「二十世紀的威廉.布萊克」(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詩人兼畫家)。
1911年他再度返美後,從此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瘋子》於1918年發表,書中一篇篇語言優美、思想深刻、具諷刺力道的作品,出版後即被譯成多種文字,為他在歐陸、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世界贏得廣大聲名。
他畢生的代表作《先知》於1932年出版,這已是他直接用英文五度改寫的《先知》版本。而《先知》出版,就像一股風暴,整個西方世界為這位作品中飽含東方意識與神祕主義、宣揚愛與美的「神秘者」深深著迷。
他創立一種嶄新的文體──「紀伯倫體」(Gibranism),並領導阿拉伯海外僑民的文學潮流,形成了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奠定他在阿拉伯現代文學上的地位,他的著作,已然成為經典。
謳歌愛與美.擁抱全人類
終身未婚的紀伯倫,懷著客居異鄉的孤獨心情,在紐約小小的工作室,日復一日地寫作、繪畫。當他感受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徹底燃燒,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
1931年4月9日他被強迫送進醫院,第二天,這位年僅48的東方作家、畫家和思想家與世長辭了。
紀伯倫只在黎巴嫩待過15年的時間,但他終身心懸祖國。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他曾寫下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裡──是我悸動的心臟。」不過,他卻也是對祖國提出最嚴厲批判,乃至於被同胞驅逐的「掘墓人」。
他對「一切俗見」提出鞭辟入裡的質詢,直指人類思想裡的愚昧與陳腐、挑戰暴虐的政權、向虛偽的聖徒宣戰。然而另一方面他卻全心地謳歌愛與美,即使身處磨難,一世孤獨,仍熱情的擁抱生命,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紀伯倫辭世後,遺體被送回祖國黎巴嫩,棺上同時覆蓋著黎巴嫩和美國的國旗,同胞在街上慟哭。紀伯倫誕辰的一百週年,黎巴嫩政府將之定為「紀伯倫年」。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故鄉的修道院裡供後人永世瞻仰,門口的雪松木板上刻著紀伯倫為自己寫下的墓誌銘:「我要在墓碑上寫下這樣的話:我站在你身邊,像你一樣的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
僅是看了先知,我就有買下紀伯倫全集的衝動。
我不說他是個了不起的哲人,因為他說的不是哲理;他是真正的先知,穿透世界,穿透神,完全的將愛幻化為文字的光。
他是另一個國度的莊子,另一個時代的奧修,他就是那艘空船,他就是那完美的人!
──紀伯倫
艾蜜拉特再度開口說,那「婚姻」又是什麼呢?
於是,他答道:你們一同出生,也將長相廝守。
當死神的羽翼驅散了你們的生命,你們仍將同在。
即使在神靜默的記憶裏,你們也將永遠相守。
但是請在你們相依的世界中保留些許空間,
好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動。
彼此相愛,但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讓愛像在你們倆靈魂的岸邊流動的海水。
應當注滿彼此的杯,而不是同飲一杯。
要將自己的麵包給對方,而不是共吃一塊。
兩人一同歌唱、舞蹈,同享歡愉,但仍應保有自我,就像琴上的弦雖為同一旋律振動,卻仍各自獨立。
奉獻出你們的心,但不要交由對方保管。
因為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你們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為廊柱分立才能撐起神殿,
橡樹和柏樹絕無法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先知 《婚姻》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沙與沫》
他一生顛沛流離,親人早逝、遭祖國放逐、貧病交迫,終身未婚,一生孤獨,乃至於48歲英年早逝。這樣歷經磨難的天才,卻將殘酷的現實當聖殿,把愛與美當宗教,深情地為生命獻上一朵玫瑰。
紀伯倫(Jibran Khalil Jibran),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臨海的貝什里村(Besharri)。這個地方,文化豐美,古時屬於敘利亞,孕育了基督與腓尼基文化,誕生過許多先知。整個聖谷被雪松林圍繞,古樹參天,海風送來地中海的濤聲。
大自然的靈氣,是紀伯倫創作的繆斯女神,使他一生嚮往美、眷戀大自然,渴求探索宇宙的奧秘。
他誕生於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基督教家庭,他們所信奉的馬龍教派,在阿拉伯世界,就像是回教大海中的一個基督教孤島。他的童年是在故鄉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殘酷統治,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大舉入侵的時代中渡過。於是他在十二歲時,隨母親和同母異父的哥哥及兩個妹妹離開家鄉,到美國的波士頓。全家在唐人街過著清貧的日子,紀伯倫則被送進美國的公立學校學習英語。
歷經磨難的天才.世界的東方文學巨星
14歲時,紀伯倫毅然回到他熱愛的祖國學習阿拉伯語和法語。15歲時,他即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17歲創辦一份文學與哲學的刊物《真理》,以筆撻伐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批判教會墮落、違背耶穌的教誨、以及對抗整個阿拉伯傳統的封建禮教。
他的文章開始在阿拉伯世界大量發表,其中最有名的《叛逆的靈魂》,被視為危險、叛逆、含西方思想劇毒,而被焚於貝魯特的市場,紀伯倫因此被政府驅逐出境。
等他再度回到美國時,他的小妹妹、母親和哥哥在二年間相繼離世。失去親人的悲痛給紀伯倫帶來終身的創傷。他專心作畫、寫作,然而都不被重視,生活越來越困難,只好替別人設計封面及畫像維生,在社會底層艱困地生活著。
1908年,他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因在詩歌與繪畫展現驚人的天份,而被羅丹喻為「二十世紀的威廉.布萊克」(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詩人兼畫家)。
1911年他再度返美後,從此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瘋子》於1918年發表,書中一篇篇語言優美、思想深刻、具諷刺力道的作品,出版後即被譯成多種文字,為他在歐陸、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世界贏得廣大聲名。
他畢生的代表作《先知》於1932年出版,這已是他直接用英文五度改寫的《先知》版本。而《先知》出版,就像一股風暴,整個西方世界為這位作品中飽含東方意識與神祕主義、宣揚愛與美的「神秘者」深深著迷。
他創立一種嶄新的文體──「紀伯倫體」(Gibranism),並領導阿拉伯海外僑民的文學潮流,形成了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奠定他在阿拉伯現代文學上的地位,他的著作,已然成為經典。
謳歌愛與美.擁抱全人類
終身未婚的紀伯倫,懷著客居異鄉的孤獨心情,在紐約小小的工作室,日復一日地寫作、繪畫。當他感受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徹底燃燒,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
1931年4月9日他被強迫送進醫院,第二天,這位年僅48的東方作家、畫家和思想家與世長辭了。
紀伯倫只在黎巴嫩待過15年的時間,但他終身心懸祖國。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他曾寫下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裡──是我悸動的心臟。」不過,他卻也是對祖國提出最嚴厲批判,乃至於被同胞驅逐的「掘墓人」。
他對「一切俗見」提出鞭辟入裡的質詢,直指人類思想裡的愚昧與陳腐、挑戰暴虐的政權、向虛偽的聖徒宣戰。然而另一方面他卻全心地謳歌愛與美,即使身處磨難,一世孤獨,仍熱情的擁抱生命,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紀伯倫辭世後,遺體被送回祖國黎巴嫩,棺上同時覆蓋著黎巴嫩和美國的國旗,同胞在街上慟哭。紀伯倫誕辰的一百週年,黎巴嫩政府將之定為「紀伯倫年」。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故鄉的修道院裡供後人永世瞻仰,門口的雪松木板上刻著紀伯倫為自己寫下的墓誌銘:「我要在墓碑上寫下這樣的話:我站在你身邊,像你一樣的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
僅是看了先知,我就有買下紀伯倫全集的衝動。
我不說他是個了不起的哲人,因為他說的不是哲理;他是真正的先知,穿透世界,穿透神,完全的將愛幻化為文字的光。
他是另一個國度的莊子,另一個時代的奧修,他就是那艘空船,他就是那完美的人!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找一個人Find the one,Find the right
為你寫詩 吳克群
愛情是一種怪事 我開始全身不受控制
愛情是一種本事 我開始連自己都不是
為你我做了太多的傻事 第一件就是為你寫詩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我學會彈琴寫詞 為你失去理智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彈奏所有情歌的句子 我忘了說 最美的是你的名字
愛情是一種怪事 你的笑容是唯一宗旨
愛情是一種本事 我在你心裡什麼位子
為你我做了太多的傻事 第一件就是為你寫詩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我學會彈琴寫詞 為你失去理智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彈奏所有情歌的句子 我忘了說 最美的是你的名字
初聽到這首歌,有種淡淡的感動,並不激情,也不矯柔,只是喜歡上一個人最單純的心情。沒多久看見朋友的MSN heading:為你寫詩..為你靜止..為你做不可能的事..Who is that guy?
哈哈!有趣的是,我們都在找一個人,能為我們做這些事;也許是女孩被教導矜持與被動,久了也習慣由對方主導,依賴對方的付出。一昧的期待對方的表現,難道就是我們想像的美好愛情?好情歌已經不多了,動輒是背叛與傷害,要不也是傻傻的等待,有時候我懷疑,這就是我們對愛情的渴求嗎?
愛情的經歷讓我懂了,只有最單純付出的時候,才會真正的享有幸福。
找一個人,為他寫詩,為他靜止,為他做不可能的事,同時也是為自己,找到那最最單純的愛情樣子。
愛情是一種怪事 我開始全身不受控制
愛情是一種本事 我開始連自己都不是
為你我做了太多的傻事 第一件就是為你寫詩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我學會彈琴寫詞 為你失去理智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彈奏所有情歌的句子 我忘了說 最美的是你的名字
愛情是一種怪事 你的笑容是唯一宗旨
愛情是一種本事 我在你心裡什麼位子
為你我做了太多的傻事 第一件就是為你寫詩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我學會彈琴寫詞 為你失去理智
為你寫詩 為你靜止 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為你彈奏所有情歌的句子 我忘了說 最美的是你的名字
初聽到這首歌,有種淡淡的感動,並不激情,也不矯柔,只是喜歡上一個人最單純的心情。沒多久看見朋友的MSN heading:為你寫詩..為你靜止..為你做不可能的事..Who is that guy?
哈哈!有趣的是,我們都在找一個人,能為我們做這些事;也許是女孩被教導矜持與被動,久了也習慣由對方主導,依賴對方的付出。一昧的期待對方的表現,難道就是我們想像的美好愛情?好情歌已經不多了,動輒是背叛與傷害,要不也是傻傻的等待,有時候我懷疑,這就是我們對愛情的渴求嗎?
愛情的經歷讓我懂了,只有最單純付出的時候,才會真正的享有幸福。
找一個人,為他寫詩,為他靜止,為他做不可能的事,同時也是為自己,找到那最最單純的愛情樣子。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從「追風箏的孩子」思考被扭曲的視界
Chui Yung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一舉成名。他本身是醫生,但寫作起來,字裏行間卻具濃濃的文學性,細緻而感人,加上以阿富汗為題材,其吸引力自不在話下。
戰火連連的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波斯古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景色奇偉瑰麗,在歷史的洪流裏經歷了多少的繁榮與衰落,可是,走到二十一世紀,我們對此地的記憶可能只從塔利班開始,還有拉登的身影,觸發出「九一一」後一場舉世注目的戰爭。
塔利班與阿富汗好像已結成一體,這更令到阿富汗抹上神秘而殘酷的悲情。伊斯蘭原教主義的神學士包裹厚厚的頭巾,滿臉濃密的鬍子,一身長袍,手拿 AK47,隨時大開殺戒。在他們統治下,人民連螞蟻都不如,生活頓變得蒼白荒謬一片。
上述的描述,不停呈現在過去零零碎碎的西方報道中,然後又再給不斷複製在其他的傳播媒介裏。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下半部幾乎就集中在塔利班的不仁,主角之一的阿米爾從美國回到阿富汗尋找故友兒子,塔利班種種暴行,在荷里活大導馬可科士打的電影裏有更誇張煽情的影像獵奇。
這真合乎美國人的胃口,東方的野蠻(這包括蘇聯人入侵阿富汗的殘暴)與美國文明世界有強烈的對比,斷了的風箏再度在美國的天空連接,失落了的人生又在美國土地上自由翱翔。兩位兒時是主僕又是好友的阿米爾和哈山,生於七十年代的阿富汗,追風箏成為他們童年最難忘的人生記憶,戰火令他們分隔在不同的世界,哈山最後死在塔利班槍下,兒子有幸獲阿米爾拯救追隨到美國去,風箏一再緩緩升起,電影也跟徐徐落幕。
我心裏有一點兒的哀歎,離開了極權國家的作家,在自由世界總靠著祖國的黑材料成名,盡管文字如何優美,但題材總是務要俘虜美國人非黑即白的一顆簡單的心,結果內容落得浮淺而讓我戚戚然。
現代傳媒一日千 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三百六十度看問題,甚至更難看清問題的本質。只要我們細心分析,在氾濫的資訊裏,能夠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其觀點與角度其實亦非常單一,不僅未能助我們打破刻板印象之餘,反之卻強化了。
這一部風靡全球的美國暢銷小說,現今改編成荷里活電影,從文字到影像,能否帶我們更貼近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呢?無可否認,小說感人力度爆棚,寫特定處境下的人性、友情、背叛、贖罪,絲絲入扣,電影中的童角更深深打動觀眾;但下半部描述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是我最不喜歡的,太過荷里活了。
大街小巷不時吊掛死屍,塔利班劊子手向「通姦」婦人猛力擲石頭來置她於死地,還有塔利班的狎童癖好及變態行為,看得我目瞪口呆,也啼笑皆非。小說作者胡賽尼在蘇聯入侵的八十年代已離開了阿富汗,電影導演馬可科士打在開拍前也從未涉足阿富汗,他們對塔利班的想像,便極有可能來自媒體過去的報道。
塔利班於九八年奪取大部分阿富汗土地成為統治者後,他們便正式執行中古世紀的政策,整個阿富汗大倒退。在「九一一」前,沒有多少傳媒關注到這個弱小的國家,「九一一」後美國攻打阿富汗,便開始有大量有關塔利班的報道,而且繪影繪聲,為甚麼?這由於布殊政府要合理化戰爭,讓我們知道,塔利班多恐怖,必須要剷除。
在「九一一」發生前一個月,我誤打誤撞跑進阿富汗,「有幸」與塔利班交手,這是我一生中最震撼的經歷。而且被塔利班宗教警察指控我拍照片違法,差點兒要就地處決。但,我也看到他們人性的一面,當時塔利班外交部有官員表示渴望求變,還關心到我們幾個外國記者的家庭生活。即使他們怎樣殘暴,我在阿富汗時卻未有如電影中到處見到恐怖吊屍,電影的渲染想是要滿足我們的刻板想像吧!不過,塔利班現象是需要深究的,他們的出現不是偶然。
電影《追風箏的孩子》中的男主角阿米爾,回到塔利班統治下的祖國阿富汗,給觀眾的感覺,好像阿富汗人人都是塔利班。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童年時經常欺負他和他好友哈山的男孩,竟然也成為塔利班。該男孩出身中產家庭,有錢子弟應如阿米爾一樣,早該逃出阿富汗了,根本不可能會加入塔利班。
如果細心分析塔利班成員的背景,便會發現他們全是農村窮苦人家,由於生活困苦和信仰無知而受洗腦,給招募到塔利班去。而「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神學士之意,自稱按《可蘭經》經文辦事,但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是一套屬於中古世紀前現代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出現在塔利班身上,在人類歷史裏,特別是中古世紀時期,任何民族、任何地區、任何宗教都會上演相同的劇目,這可解說為人性的扭曲。
阿富汗連年戰火,民不聊生,到後期更是與世隔絕,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令人容易陷於愚昧而催生激進思想,這絕不是可以用武力手段糾正過來的。我在「九一一」前採訪阿富汗,發覺與外界較多接觸的塔利班外交部的確欲尋求改變,而阿富汗人民也不是如電影裏大部分都盲目擁護塔利班。他們太累了,他們暫且在塔利班治下戰火稍停之際喘息一會,他們不想再經歷戰爭,只希望外界打開溝通大門,逐步推動內部變革。
唏!我為甚麼又要帶出塔利班這個問題來?或者有人認為我對電影很不公平,這不是電影的主題,但當中有關塔利班的影像又實在太震撼,在有意無意間複製主流的刻板想像,加深我們對阿富汗的扭曲認知。
阿富汗的苦難並未有因戰爭而改變,塔利班再次回巢,人們的生活仍然舉步為艱。我在這裏多講幾句,只因為,在心中,我仍然非常掛念我所曾遇過的阿富汗人,那位在等待祖國黎明來臨的十九歲新聞系學生,他所說的一番話:「沒有好記者,便沒有好社會。」我永遠記著。
完整出處
我們必須明白,地球是圓的,從我們直視的角度中,永遠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一舉成名。他本身是醫生,但寫作起來,字裏行間卻具濃濃的文學性,細緻而感人,加上以阿富汗為題材,其吸引力自不在話下。
戰火連連的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波斯古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景色奇偉瑰麗,在歷史的洪流裏經歷了多少的繁榮與衰落,可是,走到二十一世紀,我們對此地的記憶可能只從塔利班開始,還有拉登的身影,觸發出「九一一」後一場舉世注目的戰爭。
塔利班與阿富汗好像已結成一體,這更令到阿富汗抹上神秘而殘酷的悲情。伊斯蘭原教主義的神學士包裹厚厚的頭巾,滿臉濃密的鬍子,一身長袍,手拿 AK47,隨時大開殺戒。在他們統治下,人民連螞蟻都不如,生活頓變得蒼白荒謬一片。
上述的描述,不停呈現在過去零零碎碎的西方報道中,然後又再給不斷複製在其他的傳播媒介裏。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下半部幾乎就集中在塔利班的不仁,主角之一的阿米爾從美國回到阿富汗尋找故友兒子,塔利班種種暴行,在荷里活大導馬可科士打的電影裏有更誇張煽情的影像獵奇。
這真合乎美國人的胃口,東方的野蠻(這包括蘇聯人入侵阿富汗的殘暴)與美國文明世界有強烈的對比,斷了的風箏再度在美國的天空連接,失落了的人生又在美國土地上自由翱翔。兩位兒時是主僕又是好友的阿米爾和哈山,生於七十年代的阿富汗,追風箏成為他們童年最難忘的人生記憶,戰火令他們分隔在不同的世界,哈山最後死在塔利班槍下,兒子有幸獲阿米爾拯救追隨到美國去,風箏一再緩緩升起,電影也跟徐徐落幕。
我心裏有一點兒的哀歎,離開了極權國家的作家,在自由世界總靠著祖國的黑材料成名,盡管文字如何優美,但題材總是務要俘虜美國人非黑即白的一顆簡單的心,結果內容落得浮淺而讓我戚戚然。
現代傳媒一日千 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三百六十度看問題,甚至更難看清問題的本質。只要我們細心分析,在氾濫的資訊裏,能夠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其觀點與角度其實亦非常單一,不僅未能助我們打破刻板印象之餘,反之卻強化了。
這一部風靡全球的美國暢銷小說,現今改編成荷里活電影,從文字到影像,能否帶我們更貼近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呢?無可否認,小說感人力度爆棚,寫特定處境下的人性、友情、背叛、贖罪,絲絲入扣,電影中的童角更深深打動觀眾;但下半部描述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是我最不喜歡的,太過荷里活了。
大街小巷不時吊掛死屍,塔利班劊子手向「通姦」婦人猛力擲石頭來置她於死地,還有塔利班的狎童癖好及變態行為,看得我目瞪口呆,也啼笑皆非。小說作者胡賽尼在蘇聯入侵的八十年代已離開了阿富汗,電影導演馬可科士打在開拍前也從未涉足阿富汗,他們對塔利班的想像,便極有可能來自媒體過去的報道。
塔利班於九八年奪取大部分阿富汗土地成為統治者後,他們便正式執行中古世紀的政策,整個阿富汗大倒退。在「九一一」前,沒有多少傳媒關注到這個弱小的國家,「九一一」後美國攻打阿富汗,便開始有大量有關塔利班的報道,而且繪影繪聲,為甚麼?這由於布殊政府要合理化戰爭,讓我們知道,塔利班多恐怖,必須要剷除。
在「九一一」發生前一個月,我誤打誤撞跑進阿富汗,「有幸」與塔利班交手,這是我一生中最震撼的經歷。而且被塔利班宗教警察指控我拍照片違法,差點兒要就地處決。但,我也看到他們人性的一面,當時塔利班外交部有官員表示渴望求變,還關心到我們幾個外國記者的家庭生活。即使他們怎樣殘暴,我在阿富汗時卻未有如電影中到處見到恐怖吊屍,電影的渲染想是要滿足我們的刻板想像吧!不過,塔利班現象是需要深究的,他們的出現不是偶然。
電影《追風箏的孩子》中的男主角阿米爾,回到塔利班統治下的祖國阿富汗,給觀眾的感覺,好像阿富汗人人都是塔利班。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童年時經常欺負他和他好友哈山的男孩,竟然也成為塔利班。該男孩出身中產家庭,有錢子弟應如阿米爾一樣,早該逃出阿富汗了,根本不可能會加入塔利班。
如果細心分析塔利班成員的背景,便會發現他們全是農村窮苦人家,由於生活困苦和信仰無知而受洗腦,給招募到塔利班去。而「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神學士之意,自稱按《可蘭經》經文辦事,但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是一套屬於中古世紀前現代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出現在塔利班身上,在人類歷史裏,特別是中古世紀時期,任何民族、任何地區、任何宗教都會上演相同的劇目,這可解說為人性的扭曲。
阿富汗連年戰火,民不聊生,到後期更是與世隔絕,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令人容易陷於愚昧而催生激進思想,這絕不是可以用武力手段糾正過來的。我在「九一一」前採訪阿富汗,發覺與外界較多接觸的塔利班外交部的確欲尋求改變,而阿富汗人民也不是如電影裏大部分都盲目擁護塔利班。他們太累了,他們暫且在塔利班治下戰火稍停之際喘息一會,他們不想再經歷戰爭,只希望外界打開溝通大門,逐步推動內部變革。
唏!我為甚麼又要帶出塔利班這個問題來?或者有人認為我對電影很不公平,這不是電影的主題,但當中有關塔利班的影像又實在太震撼,在有意無意間複製主流的刻板想像,加深我們對阿富汗的扭曲認知。
阿富汗的苦難並未有因戰爭而改變,塔利班再次回巢,人們的生活仍然舉步為艱。我在這裏多講幾句,只因為,在心中,我仍然非常掛念我所曾遇過的阿富汗人,那位在等待祖國黎明來臨的十九歲新聞系學生,他所說的一番話:「沒有好記者,便沒有好社會。」我永遠記著。
完整出處
我們必須明白,地球是圓的,從我們直視的角度中,永遠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2008.03.18 18:10微風國賓
為你 千千萬萬遍....
2年前水準書局的老闆大力推薦下,我買了兩本書送給了兩位朋友,自己只看了書摘。今年連電影都拍出來了,加上朋友閱畢後也大力推薦,開始硬著頭皮惡補小說。
看完小說再看電影一定有落差存在,索性小說還沒讀到一半就先看電影,省去做惡性比較。
1970.阿富汗.喀布爾.
12歲的普什圖人富少爺阿米爾跟僕人一個哈扎拉男孩哈山。兩人有著種族與階級之分,在父親的訓染下理應當做兄弟,忠誠的僕人也是最貼近的朋友。 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目睹一樁惡棍阿塞夫在哈山身上的暴行卻未挺身而出,甚至希望哈山能遠離他的世界。
12歲的普什圖人富少爺阿米爾跟僕人一個哈扎拉男孩哈山。兩人有著種族與階級之分,在父親的訓染下理應當做兄弟,忠誠的僕人也是最貼近的朋友。 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目睹一樁惡棍阿塞夫在哈山身上的暴行卻未挺身而出,甚至希望哈山能遠離他的世界。
僕人阿里帯著兒子哈山離開了阿米爾家,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動亂中,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也逃避了過去。在美國最後成為作家的阿米爾,某日接到了父親昔日好友拉辛汗的電話,請求他回去一趟,為了父親,為了哈山,為了面對在心中隱隱作痛的過去。
阿米爾是個故事高手,「使眼淚變成珍珠的杯子」充滿人性弔詭的想像,但對於仁慈的僕人哈山來說卻不是「非這麼做不可」的事,阿米爾的父親跟哈山的父親,論成就或知識都相差懸殊,對於幾乎在相同環境下長大的兩人,其個性與品德帶來的影響有很微妙的呈現。阿米爾小時候對於父親的那種仰望與疏離感,我想很多人在童年時期都經歷過吧!
阿米爾是個故事高手,「使眼淚變成珍珠的杯子」充滿人性弔詭的想像,但對於仁慈的僕人哈山來說卻不是「非這麼做不可」的事,阿米爾的父親跟哈山的父親,論成就或知識都相差懸殊,對於幾乎在相同環境下長大的兩人,其個性與品德帶來的影響有很微妙的呈現。阿米爾小時候對於父親的那種仰望與疏離感,我想很多人在童年時期都經歷過吧!
特別是阿米爾父親對罪惡的看法,「所有的罪惡都是竊盜的延伸」,那一段在書中看到的註解令我久久無法忘懷。
除了哈山的忠誠,故事的架構讓我聯想到「業力」,有些業力來自於好幾世以前,有些卻是出生以後。當下的抉擇對未來影響深遠,尤其牽涉到良知;但就算當時阿米爾為哈山挺身而出,會改變結果嗎?至少....他會不會被良心譴責,業力禁錮自己20幾年。
不管對方是不是一個忠誠的僕人、親密的朋友,我們怎能對不公義的事情視而不見?既然老天安排了遇上的機緣,便端看人的俢為。與其說阿米爾對過去以及哈山感到歉疚,為此想彌補與贖罪,我還寧可看成個人造成的業力,該彌補的是自身良知的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的品格,才能成就一個愛與和平的世界。
風箏在藍天中飛揚糾纏與切割,難道人不是在跟自己搏鬥...
為你 千千萬萬遍....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聖名 Audrey
時值復活節前夕,這次我終於要開聖體,完成堅振聖事。
由於宗教禮儀繁複,我一直以為只要以父之名作為榜樣,活出信望愛三德能,就可以是St.Audrey(聖徒.奧里達)。
包括出生受洗、成人禮、結婚、老死,如果沒有這些宗教文化上的儀式,我們不會知道被上天賦予的重任,沒有宣誓,沒有信仰,沒有恩寵,沒有救贖。
這些儀式讓我了解到,在人生的旅途中必經的門檻,確信過了這些門檻都是道途,值得再此獲得重生之處。天主教的靈修讓我有很訝異的進步,而不是拘泥於形式上的崇高信仰,信徒們幾乎在生活上落實了主內互信互愛的柔軟,重新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出生時在同安街南堂受洗,30多年前的事,老爸已經想不起來我的聖名,便要跟當時的李伯冀神父查詢;後來決定以我自己選擇一聖女為名,網路上查詢到的資料顯示,以主保日(聖人逝世之日)接近自己生日的聖人聖名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找到的Audrey聖女似乎是一種奧蹟,甚至意外的發現洗者聖 若翰的誕辰跟我一樣是6月24日。我根本是個先知嘛~(得意)。
★Audrey 奧里達
聖奧里達,是東盎格耳國王安納的女兒。在高丁漢加入隱修院,被選為艾利新隱修院院長。她在此修院度著極聖善的生活,公元679年逝世。
瞻禮:6月23日
「聖名」的英文為「baptized name」,基督教譯為「洗名」。
意思就是在受洗時取的名字 在天主教中會聽到以下的稱呼如: 領洗聖名, 教名。
這代表我們在這個信仰的旅程中得到的安慰, 護佑及許諾和恩寵。
我們通常會把現世的教會稱為"旅途中的教會"或"爭戰的教會" ,表示我們在地上還有需要奮鬥的地方,天上的聖人聖女們已經完成了他們在地上的奮鬥,進入天上的教會,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勝利的教會"或"得勝的教會" 。
所以當我們在選擇聖名時,我們會先看看這個聖人或聖女的傳記,一定有特別值得我們效法或學習的地方,且他們在天上也為我們代禱轉求,在信仰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在天上有聖母有聖人聖女,在地上有代父母有兄弟姊妹。
2008聖週禮儀時間
聖枝主日:3月19、20日
聖週四主的晚餐:3月20日晚上8:00
聖週五主受難日:3月21日晚上8:00(下午2:30公拜苦路)
復活前夕守夜禮:3月22日晚上8:00 (燭光中復活宣報、重宣聖洗誓願與聖洗聖事)
復活主日 3月23日 彌撒時間同一般主日,上午9:00彌撒中有兒童洗禮、
之後是復活節慶祝會,各台彌撒後發放復活蛋
由於宗教禮儀繁複,我一直以為只要以父之名作為榜樣,活出信望愛三德能,就可以是St.Audrey(聖徒.奧里達)。
包括出生受洗、成人禮、結婚、老死,如果沒有這些宗教文化上的儀式,我們不會知道被上天賦予的重任,沒有宣誓,沒有信仰,沒有恩寵,沒有救贖。
這些儀式讓我了解到,在人生的旅途中必經的門檻,確信過了這些門檻都是道途,值得再此獲得重生之處。天主教的靈修讓我有很訝異的進步,而不是拘泥於形式上的崇高信仰,信徒們幾乎在生活上落實了主內互信互愛的柔軟,重新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出生時在同安街南堂受洗,30多年前的事,老爸已經想不起來我的聖名,便要跟當時的李伯冀神父查詢;後來決定以我自己選擇一聖女為名,網路上查詢到的資料顯示,以主保日(聖人逝世之日)接近自己生日的聖人聖名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找到的Audrey聖女似乎是一種奧蹟,甚至意外的發現洗者聖 若翰的誕辰跟我一樣是6月24日。我根本是個先知嘛~(得意)。
★Audrey 奧里達
聖奧里達,是東盎格耳國王安納的女兒。在高丁漢加入隱修院,被選為艾利新隱修院院長。她在此修院度著極聖善的生活,公元679年逝世。
瞻禮:6月23日
「聖名」的英文為「baptized name」,基督教譯為「洗名」。
意思就是在受洗時取的名字 在天主教中會聽到以下的稱呼如: 領洗聖名, 教名。
這代表我們在這個信仰的旅程中得到的安慰, 護佑及許諾和恩寵。
我們通常會把現世的教會稱為"旅途中的教會"或"爭戰的教會" ,表示我們在地上還有需要奮鬥的地方,天上的聖人聖女們已經完成了他們在地上的奮鬥,進入天上的教會,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勝利的教會"或"得勝的教會" 。
所以當我們在選擇聖名時,我們會先看看這個聖人或聖女的傳記,一定有特別值得我們效法或學習的地方,且他們在天上也為我們代禱轉求,在信仰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在天上有聖母有聖人聖女,在地上有代父母有兄弟姊妹。
2008聖週禮儀時間
聖枝主日:3月19、20日
聖週四主的晚餐:3月20日晚上8:00
聖週五主受難日:3月21日晚上8:00(下午2:30公拜苦路)
復活前夕守夜禮:3月22日晚上8:00 (燭光中復活宣報、重宣聖洗誓願與聖洗聖事)
復活主日 3月23日 彌撒時間同一般主日,上午9:00彌撒中有兒童洗禮、
之後是復活節慶祝會,各台彌撒後發放復活蛋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陽明山縱走1/2
2008.03.15 7:00
活動名稱: 陽明山-足印草山.體驗自然
原定路線: 劍潭捷運站 一號出口行程-轉搭公車小18到聖人橋 →風櫃口→頂山*→石梯嶺*→擎天崗→竹篙山*→冷水坑→七星東峰*→七星主峰*→小油坑→百拉卡→大屯主峰*→ 大屯坪→二子坪→面天坪→面天山*→向天山*→向天池→清天宮由東至西,頂山(足)==>石梯嶺(印)==>竹篙山(草)==>七星主峰(山)==>七星東峰(體)==>大屯主峰(驗)==>面天山(自)==>向天山(然),共計八座山岳。
小龍隊長:Rex
小龍隊長:Rex
小龍隊員:Luke、Ben、Janet、YC、仙女、Elena、、、還是只記得大頭蘋果小隊的成員...
原本和小龍的大頭蘋果小隊訂好要去三芝的單車路線,又因為收到的小龍電子報的活動,O聖私團的行前訓練而臨時改為爬山了。前一天晚上才知道小隊一面倒,我是沒什麼意見,爬山騎車都喜歡,只是都已經半夜了還要整理重裝ㄟ,下次不能早點決定嗎....到凌晨2點才睡覺。
7:30集合完畢後,發現重裝竟然只有我跟Luke,我是原本就想安排負重訓練,Luke則是為了4月的O聖作行前訓練,那其他人也太混了吧?都是來郊遊的!
這次背包裡面除了睡墊、雨衣,負重的是一袋Nikon單眼相機跟新的長鏡頭(本來打算下山拿去保養的東西),和一袋馬來西亞土產(上次Luke在蛙咖啡遺留的零食),早上秤重12Kgs。
8:00聖人橋下車後踢了一段柏油路,直上風櫃嘴(這段路去年搭巴士跟騎車來過兩次),休息一會兒後從風櫃嘴旁的小徑通往擎天崗(這也是去年生日跟Amy一起走過的路線)。9:10路線還算熟悉所以打算壓隊,東拍西拍幫大家用照片紀錄,結果小腿竟然抽筋,爬山這麼久好像也沒遇到這種狀況,我想上次阿貓上七星抽筋的時候,可能有稍微狐疑一下抽筋的原因,所以自己就遇到了~,不過不嚴重,祈禱之後就又恢復正常,有點擔心自己的狀況了,自我要求跟完美主義開始作祟。
10:40第三休息站,這裡把馬來西亞土產拿出來享用,吃了1/2蛋糕配咖啡。11:00上路-重裝交給阿貓。
12:00還好到擎天崗一路上抽筋沒有再發作。剛好休息站是一個圓弧,在這兒上廁所、吃中餐、煮咖啡、聊天拍照、自我介紹....牛仔很忙! 這時拿出了小叮噹一家(大雄&宜靜),大家看到還挺興奮的,覺得怎麼會有傻瓜揹這種東西上來吧?!因為答應要送給阿貓就帶來了,沒想到阿貓也準備了一包寶礦力便利包給我哩!看到大家搶拍小叮噹,不管老龍小龍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吧....。重裝交給仙女。
13:30到達冷水坑後有些人先行離去。下一站是七星山東峰跟主峰(去年這一段也走過),有些人到七星公園折返。總之還是壓隊上,總覺得重裝訓練不能太馬虎吧,但是看樣子似乎大家走完全程的意願不高哩~
13:30到達冷水坑後有些人先行離去。下一站是七星山東峰跟主峰(去年這一段也走過),有些人到七星公園折返。總之還是壓隊上,總覺得重裝訓練不能太馬虎吧,但是看樣子似乎大家走完全程的意願不高哩~
15:00陸續抵達七星山主峰,意外的是這次上面的天氣超好,沒有茫茫的白霧,倒是灑滿了金黃陽光,開心的照一張小隊合照~在棧板上看著遠處、山下景緻,躺下仰望晴空,陽光跟微風調和了舒服的香氣,閉上眼睛感受天人合一的光學作用。
16:00溫度降低了些,看大家已經爬了一天的疲憊樣態,下山應該就收工了。17:00小油坑搭乘小巴到陽明山轉運站,賞花客太多,以致於重裝站到下車,山路車況的搖晃真是比爬完山還累。車上也沒力氣想晚上要吃什麼了,大部分人似乎想吃火鍋類。
18:00轉運後到士林站下車,將重裝放到阿貓車上後,Luke等人已經在士林火鍋城囉!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信念 The Faith
最近一位長輩朋友,以前的同事,認識多年的忘年之交,因為工作上人事不協調的狀況,要面臨職位異動。以她的年齡來說,已屆等著退休養老,工作上只求平凡穩定,對於異動的結果實在很難接受。她又以為她"俢道"的身分,會令人以不同的標準看待她的反應,對於關心她的朋友也就築牆而居。
知道這樣的狀況,以晚輩的身分是很難勸她些什麼,只想傾聽她的情緒。 因為有一次是我在她面前"姓張"起來,以為自己盡力的配合,卻還是換來指責,為什麼沒有人體諒我?她告訴我因為我們俢道,我們明白,所以只能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這話言猶在耳,她卻不能體諒週遭的人了。
最難突破的是自己
我跟她說我的處境剛好跟她相反,我是急著想要變動,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我一直認為「有變才有動」,願意改變,生命才顯得真實。
但是有些原因我動不了,以為是無明的壓力或業力的禁錮,讓自己擱淺在這裡。
也不斷問:要怎麼突破.....
在現任的工作上我已沒有熱情了!跟朋友說,也許是等待變動的機會,或是就決心放下一切去做那件想做的事呢?其實我發現沒有改變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在很多狀態的干擾下,保持清醒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豬頭拔拔問我:妳為什麼要去突破,那個背後的信念是什麼?而我呢...在心中一直就有一個疑問,人的一生如果都是這樣生老病死...那到底我們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上,不斷的輪廻為的是什麼...
真理讓我自由,那就是我的信念,所以我想要追尋,擺脫生死禁錮的追尋,來到這地球的意義,不就是振動出更高的頻率,那些高靈帶來的訊息,不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
再樂觀的人,也都有跨不過的生命缺角,偏偏這些缺角不斷的重複出現,久了就把最初的信念都磨掉了,最後即使學得更多,卻懂得更少,不信任,更固執,怕改變,怕傷害,錯過了生命的課題,為人的使命。苦難是為了最終的圓滿,沒有正氣,沒有信念,該如何填補那缺角?
迴盪著的是彌勒佛一句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靜心是最重要的功課!
知道這樣的狀況,以晚輩的身分是很難勸她些什麼,只想傾聽她的情緒。 因為有一次是我在她面前"姓張"起來,以為自己盡力的配合,卻還是換來指責,為什麼沒有人體諒我?她告訴我因為我們俢道,我們明白,所以只能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這話言猶在耳,她卻不能體諒週遭的人了。
最難突破的是自己
我跟她說我的處境剛好跟她相反,我是急著想要變動,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我一直認為「有變才有動」,願意改變,生命才顯得真實。
但是有些原因我動不了,以為是無明的壓力或業力的禁錮,讓自己擱淺在這裡。
也不斷問:要怎麼突破.....
在現任的工作上我已沒有熱情了!跟朋友說,也許是等待變動的機會,或是就決心放下一切去做那件想做的事呢?其實我發現沒有改變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在很多狀態的干擾下,保持清醒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豬頭拔拔問我:妳為什麼要去突破,那個背後的信念是什麼?而我呢...在心中一直就有一個疑問,人的一生如果都是這樣生老病死...那到底我們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上,不斷的輪廻為的是什麼...
真理讓我自由,那就是我的信念,所以我想要追尋,擺脫生死禁錮的追尋,來到這地球的意義,不就是振動出更高的頻率,那些高靈帶來的訊息,不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
再樂觀的人,也都有跨不過的生命缺角,偏偏這些缺角不斷的重複出現,久了就把最初的信念都磨掉了,最後即使學得更多,卻懂得更少,不信任,更固執,怕改變,怕傷害,錯過了生命的課題,為人的使命。苦難是為了最終的圓滿,沒有正氣,沒有信念,該如何填補那缺角?
迴盪著的是彌勒佛一句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靜心是最重要的功課!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什麼是親密的感覺?
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你儂我儂,彼此分享心情。
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近年來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的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對自己能不能親密?
它無法清楚地定義,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這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就是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跟別人相處也就會很平和、體會深刻。我特別強調「深刻」這個部分,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如果心裡能夠自然卸下防衛,別人也會清楚地感受到,自然而然將他自己的武裝卸下。
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這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肯定,於是在跟別人接觸時,也不會有比較和分別,所以才能產生較為深刻的接觸。當一個人沒有了親密的感覺,相對的就會覺得寂寞,尤其是在心無所緣、無所安放、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常常聽見小孩掛在嘴邊說:「好無聊哦!」然而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時間不夠用,不解怎麼還會感到無聊呢?其實他們不知道那是寂寞而不是無聊,接著可能就用手機找朋友聊天、打電動玩具、看電影、上網聊天等。他們會很自然地找事來做,因為心必須要有所緣、有著力點,如果心沒有著力點就會慌。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一個實驗,要他們試試看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看看會是怎麼樣的情況!結果大概半天不到,他們就放棄了,因為覺得很無聊、無所事事。在這時候,如果能夠誠實地面對內在,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
此時,如果你面對寂寞,並開始往內在尋找,尋找如何處理寂寞?尋找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寂寞其實是一個機緣,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常常是無法回到自己身上的。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唯有經歷寂寞,面對它並接受它,如此一來,到自己擁有寂寞的時候,才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因為寂寞已經轉化成孤獨。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能夠單獨自己一個人,把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就會有滿足感。我曾經有一次經驗,在路上散步時,心裡就是無法安住。
一個人的心要安住,必須要安住在某處,當時我就想我的心要放在哪裡?首先,我想將心放在家,但還是不安;放在學校,仍是沒有用;我再把心放在農禪寺大殿,但還是不行;最後,我把心放在我打坐最多、度過最愉快時光的地方──紐約象岡,卻依然不行。我發現和跟我關係密切的地方,都不能讓我把心安住,心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從路燈下走過的我,看見自己的影子與燈光重疊,我突然得到一個靈感,應該將心放在此時此刻。
走著走著,我漸漸注意力放在走路的感覺,體驗當下的感覺,發現心真的安住下來了。那次經驗給我很大的體悟,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一件事情上或是一個外在的環境裡。於是我回頭再看看以前的經驗和打坐的過程,慢慢發現人們對於孤獨這件事,有著很大的誤解。
孤獨讓人沒有防衛孤立、孤獨跟親密有什麼關係?
孤獨跟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跟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與人分享,當自己有能力跟自己親密,才有能力跟別人親密。其實,愈能孤獨的人,愈能融入人群,一個帶著孤獨跟別人建立關係的人,那個「我」像大海一樣無邊際,一個人心裡自足沒有防衛,自然能輕鬆進入別人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自然的進入你的世界,不會停留在表面上的角色寒喧或是點頭之交。
我曾經陷在孤寂裡,甚至有厭離之感,但我運氣很好,女兒幫了我一個忙。那段日子,她送了一張書籤給我,上面有幾句話,我經常帶在身上,看看上面的字,提醒自己。
書籤上是這麼寫的:「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女兒那時才上小學,這張書籤是她自己做的,平時個性很粗線條的她,居然做出這麼細膩的書籤給我。從親密的需求,到認識真正的孤獨,之後自己能怡然自得,與別人接觸時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到別人也能深入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連串的學習歷程,也是修行必經的路。
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你儂我儂,彼此分享心情。
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近年來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的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對自己能不能親密?
它無法清楚地定義,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這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就是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跟別人相處也就會很平和、體會深刻。我特別強調「深刻」這個部分,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如果心裡能夠自然卸下防衛,別人也會清楚地感受到,自然而然將他自己的武裝卸下。
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這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肯定,於是在跟別人接觸時,也不會有比較和分別,所以才能產生較為深刻的接觸。當一個人沒有了親密的感覺,相對的就會覺得寂寞,尤其是在心無所緣、無所安放、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常常聽見小孩掛在嘴邊說:「好無聊哦!」然而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時間不夠用,不解怎麼還會感到無聊呢?其實他們不知道那是寂寞而不是無聊,接著可能就用手機找朋友聊天、打電動玩具、看電影、上網聊天等。他們會很自然地找事來做,因為心必須要有所緣、有著力點,如果心沒有著力點就會慌。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一個實驗,要他們試試看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看看會是怎麼樣的情況!結果大概半天不到,他們就放棄了,因為覺得很無聊、無所事事。在這時候,如果能夠誠實地面對內在,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
此時,如果你面對寂寞,並開始往內在尋找,尋找如何處理寂寞?尋找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寂寞其實是一個機緣,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常常是無法回到自己身上的。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唯有經歷寂寞,面對它並接受它,如此一來,到自己擁有寂寞的時候,才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因為寂寞已經轉化成孤獨。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能夠單獨自己一個人,把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就會有滿足感。我曾經有一次經驗,在路上散步時,心裡就是無法安住。
一個人的心要安住,必須要安住在某處,當時我就想我的心要放在哪裡?首先,我想將心放在家,但還是不安;放在學校,仍是沒有用;我再把心放在農禪寺大殿,但還是不行;最後,我把心放在我打坐最多、度過最愉快時光的地方──紐約象岡,卻依然不行。我發現和跟我關係密切的地方,都不能讓我把心安住,心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從路燈下走過的我,看見自己的影子與燈光重疊,我突然得到一個靈感,應該將心放在此時此刻。
走著走著,我漸漸注意力放在走路的感覺,體驗當下的感覺,發現心真的安住下來了。那次經驗給我很大的體悟,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一件事情上或是一個外在的環境裡。於是我回頭再看看以前的經驗和打坐的過程,慢慢發現人們對於孤獨這件事,有著很大的誤解。
孤獨讓人沒有防衛孤立、孤獨跟親密有什麼關係?
孤獨跟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跟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與人分享,當自己有能力跟自己親密,才有能力跟別人親密。其實,愈能孤獨的人,愈能融入人群,一個帶著孤獨跟別人建立關係的人,那個「我」像大海一樣無邊際,一個人心裡自足沒有防衛,自然能輕鬆進入別人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自然的進入你的世界,不會停留在表面上的角色寒喧或是點頭之交。
我曾經陷在孤寂裡,甚至有厭離之感,但我運氣很好,女兒幫了我一個忙。那段日子,她送了一張書籤給我,上面有幾句話,我經常帶在身上,看看上面的字,提醒自己。
書籤上是這麼寫的:「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女兒那時才上小學,這張書籤是她自己做的,平時個性很粗線條的她,居然做出這麼細膩的書籤給我。從親密的需求,到認識真正的孤獨,之後自己能怡然自得,與別人接觸時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到別人也能深入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連串的學習歷程,也是修行必經的路。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不猶豫與不後悔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迷死多少女人。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作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條列下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呢?
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爾後二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註解,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也許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
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也許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既時候,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上身的衣服,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也許是書唸多了,也許是選擇多了,也許是判斷力差了,也許是勇氣少了...
不知道什麼原因,看到身邊的人在浪費生命。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猶豫,今天要穿什麼?晚上要吃什麼?該不該換工作?該不該結婚?要不要生孩子...。如果能很幸運的在這個自由的國度生活,我們還要恐懼什麼?
怕浪費青春,結果浪費得更多。這一步沒有踏出去,生命便浪費在恐懼上,未來更浪費在懊悔中。
人生其實沒有對錯,只有真實與虛假。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練習曲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作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條列下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呢?
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爾後二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註解,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也許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
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也許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既時候,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上身的衣服,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也許是書唸多了,也許是選擇多了,也許是判斷力差了,也許是勇氣少了...
不知道什麼原因,看到身邊的人在浪費生命。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猶豫,今天要穿什麼?晚上要吃什麼?該不該換工作?該不該結婚?要不要生孩子...。如果能很幸運的在這個自由的國度生活,我們還要恐懼什麼?
怕浪費青春,結果浪費得更多。這一步沒有踏出去,生命便浪費在恐懼上,未來更浪費在懊悔中。
人生其實沒有對錯,只有真實與虛假。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練習曲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皮雕課
藝術,能讓人看見美與想像的力量,藝術大師的靈感成就了鬼斧神工的作品,背後是多少的靜默、內觀、專注、持續所堆積出來的俐落!
讚嘆自然之美,也欣賞建築之美,一為靈魂,二為軀體;藉著登高望遠的靈魂徜徉無限豐盛的大地,也藉著學習新事物的軀體臨在於當下。前者我已經體驗造物者的完美,後者則是要向內尋求的靈境,因此培養自己專注於當下也是一種藝術了。
想學的東西五花八門,從鋼琴、薩克斯風、攝影、拼布、油畫到編織都躍躍欲試,但我又是個沒耐心、不細心的人,常常遇到麻煩就放棄,三分鐘熱度的莽人。
但機會沒有放過我,從鋼琴拼布美術攝影我都遇過朋友當中可以請益的老師,只是有沒有心的問題啊!也需要一些同好互相勉勵吧。為了獨處自己買了畫具跟工具書,沒想到一個沒耐心~後來發現到自己也不細心,不能做太細密的縫縫補補,倒是可以做些粗工,於是有了新的機會?
讚嘆自然之美,也欣賞建築之美,一為靈魂,二為軀體;藉著登高望遠的靈魂徜徉無限豐盛的大地,也藉著學習新事物的軀體臨在於當下。前者我已經體驗造物者的完美,後者則是要向內尋求的靈境,因此培養自己專注於當下也是一種藝術了。
想學的東西五花八門,從鋼琴、薩克斯風、攝影、拼布、油畫到編織都躍躍欲試,但我又是個沒耐心、不細心的人,常常遇到麻煩就放棄,三分鐘熱度的莽人。
但機會沒有放過我,從鋼琴拼布美術攝影我都遇過朋友當中可以請益的老師,只是有沒有心的問題啊!也需要一些同好互相勉勵吧。為了獨處自己買了畫具跟工具書,沒想到一個沒耐心~後來發現到自己也不細心,不能做太細密的縫縫補補,倒是可以做些粗工,於是有了新的機會?
這就要提到我的高中換帖~豬頭拔拔。
過年前收到豬頭拔拔的精美皮雕禮物,想到粗心大意的拔拔都能做出這麼精緻的皮雕卡夾,應該也會適合半調子的麻迷吧...然後就跟拔拔報名,粘著拔拔一起去上皮雕課。
第一堂課先練習打圖釘,真皮要先塗上一層水,在大理石板上敲敲打打,習慣力道的感覺。入門作品是一只工具套跟票卡套,專門放皮雕刀的,用現成的各式圖釘設計自己想要的花樣,還可以打上名字,真是有趣!比起較女性化縫縫補補的拼布與編織等等的家政系,我似乎比較喜歡敲敲打打的木工與皮雕等等的工藝課啊?!
第二堂課為皮雕染色,上好底色之後,得用毛筆沾顏料點綴印花案,一層一層的塗抹以蓋過底色,這個工可細了,必須聚精會神的盯著如豆點般的圖紋以防顏料溢出。不知道過了多久時間,上好這兩件作品,後來感到自己除了爬山以外還能這麼投入的做一件事情,以致於不在乎時間,只有當下,學這個工藝,就不只是得到一項技能了。
接著練習皮雕刀法,很快就進入狀況令自己有些滿意,為第三件作品起了個頭這堂課就結束了,一看已經坐了3個半鐘頭,打釘有些手酸了。第二堂課為皮雕染色,上好底色之後,得用毛筆沾顏料點綴印花案,一層一層的塗抹以蓋過底色,這個工可細了,必須聚精會神的盯著如豆點般的圖紋以防顏料溢出。不知道過了多久時間,上好這兩件作品,後來感到自己除了爬山以外還能這麼投入的做一件事情,以致於不在乎時間,只有當下,學這個工藝,就不只是得到一項技能了。
皮雕課,希望我學到的是專注、靜心與持續!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六度的變化:一個愈來愈熱星球的未來
Six Degrees: 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
作者:林納斯(Mark Lynas)
本書最後也說明了人們否定氣候變遷的狀況,以及我們可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做的事情,林納斯讓讀者覺得處於現況不應意志消沉,而應採取行動。
作者:林納斯(Mark Lynas)
當全球溫度升高攝氏一度的時候,非洲大陸冰雪蕩然無存,北極熊、海象和環斑海豹,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
溫度升高攝氏二度,從鯖魚到鬚鯨淘汰出局,格陵蘭冰原徹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七米。
升高攝氏三度,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大部分會在大火中被燒毀,數千萬或者幾十億難民會從乾旱的亞熱帶地區遷移到中緯度地區。
升高攝氏四度,整個北冰洋冰帽也會消失,全球海平面會又提高五米,倫敦周邊夏季氣溫將達攝氏四十五度。
升高攝氏五度,兩極均沒有冰雪存在,南極洲中部可能有森林生長,海洋中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大規模海嘯摧毀海岸。
升高攝氏六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物種滅絕。
英國作家林納斯所著《六度的變化》心臟衰弱的人不宜閱讀,林納斯以這本書回答了許多新聞界常見的提問,但是答案通常會被氣候學家規避,只在私下默想時才存在:一個暖化星球實際生活的情形;用林納斯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正如許多環境學家所說,人類經歷劫之後,殘存者在極地尋求庇護;或者,溫度只會升高一點點,日子還是照往常一樣過。」
林納斯以氣溫每升高攝氏一度為一個章節,有系統地在科學文獻中找答案,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牛津大學科學圖書館遍覽成千的報告,最後完成了六章,這本書中的所有案例都加有註解,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古氣候學家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表示,以他的專業,也不過只看過註解中提到的大約五百篇論文,數量還不到所有註解的一半,他說,過去沒見過研究者能夠挪出這麼多的時間去廣閱資料。
最近跨政府的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提出的報告中,有一個章節以六十五頁的篇幅來重新探討古氣候學家的發現,顯示地球對溫度系統十分敏感,地球的吸釋能量自有規劃,從太陽吸收能量,然後再將熱以輻射散發出去取得平衡,如改變這個規律就反應激烈,所以現在由人類造成對輻射散熱平衡的干擾,相信也將會有劇烈反應;《六度的變化》翻出地球古早歷史溫度的變遷,以了解溫度升高後可能出現的現象,反對溫室氣體擴散者,通常都以過往的氣候劇烈變化為例,認為氣溫升高無足為慮,《六度的變化》以過去的經驗帶來的另一個警示:過去類似情況的降溫及升溫,造成大面積的乾旱或海平面升降有過數十公尺的落差,儘管這種情形並非一夕之間發生,也不見得在本世紀就會出現。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指出,雖然林納斯的詮釋不盡完美,但就本書的成就與重要性來說,瑕不掩瑜,林納斯並以可能發生的驚悚事件為案例,因為《六度的變化》的目的不在危言聳聽而只是提出警告,試著冷靜地記述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平衡地記述科學家們的爭議,譬如:探討北非撒哈拉地區的前途,提出全球暖化可化解此一地區的長期乾旱;也因IPCC一項有關北大西洋洋流將在本世紀升高百分之十最新報告,為此他也指出此一洋流若消失,可能帶來的風險。
由於未來不可知,《六度的變化》應提出可能發生風險,但本書常將風險當成事實,拉姆斯多夫指出,在合理的討論過碳循環及甲烷散布可能造成的反饋,以及定量的困難與不確定性,作者宣稱當攝氏溫度提高三度的時候「就會導致升溫四度,接著引發升溫五度」,拉姆斯多夫說,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小危機真的發生就夠糟糕了,更別提寫成像真的一樣。
一般有關氣候變遷的書都出自相關科學家之手,林納斯本人並非自然科學家,全書能稟持科學原則,值得讚賞,但書中有些內容令人憂心,部分案例反而讓人覺的作者太過樂觀,書中提到溫度提升三度時,某些地區將遭到乾旱及食物短缺的衝擊,而最近德國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這項危機將會提前發生。
本書最後也說明了人們否定氣候變遷的狀況,以及我們可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做的事情,林納斯讓讀者覺得處於現況不應意志消沉,而應採取行動。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表示,林納斯說故事的能力極佳,本書不會因內容取材自論文而乏味,是愛好這類題材讀者必讀之作,他認為,林納斯是位引人的說故事者,使本書不會因取才自論文而乏味,是能夠接納這類題材者必需一讀之書。
製造恐懼是一個方式,有時候連我也深陷這個迷霧當中,想極力的鼓吹、抗拒、反駁;但同時我的指導靈會告訴我,這個世界是無數的幻象,有時候是提醒我們,可以振作,可以墮落!
人為什麼要如此害怕宇宙的改變呢?難道人們不擔憂文明的速度會更快嗎...;也或者說,自然氣候的變遷是亙古以來持續著,冰河期也不是只有發生過一次,有種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運作,既然如此,生物種不是應該也會進化嗎?
害怕絕跡,抗拒與搶救我們視為自然帶來的「災害」,只是增加恐懼與衝突的萬惡深淵,人類何不加速進化,停止人為對萬物萬靈的迫害。
我相信神透過宇宙發出的警訊,也可以說是人類業力建築起來的禁錮,但是要如何突破...如何突破,如何看清真相?人類的下一步行動?
堅信真理使我感到平安,但是面對他人的不平安該做些什麼呢?這是我想學習的課題。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逃獄者獨白
下午4點
看著從辦公室落地窗射進的一抹斜陽,心情卻有點悶,藉著去郵局繳費,逃出了阿茲卡班的監獄。
有時心想,人多麼可悲,放棄了整片草原、整座森林、遠離了高山海洋,建立了一棟棟鋼筋水泥的監獄。區分了土地國籍,發明了硬幣紙鈔,扮演了多種角色,玩的是什麼權力地位財富的遊戲呢?
午后的陽光,漫步在林蔭下,心情豁然開朗了許多,雖然點綴街道的並不是五顏六色的花兒,傳來的從來也不是悅耳動聽的鳥叫蟲鳴,只是路過一個陌生人的點頭微笑,我覺得沒有錯過...
也許我們得試著建立關係。
抬頭仰望天空的獨處很清澈,微風吹過的時候才發現手上握著風箏的線,卻故意讓風箏離開了視線。原來是我在逃避,遇見幸福;差一點真的以為,這一切是一廂情願的夢。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最思念的地方
我試著與你建立關係,停止貓狗大戰的關係吧!
忙碌的你啊~是否也想逃出去,抬頭看看天空的風箏?
希望我們不會錯過了,下次見面的微笑!
看著從辦公室落地窗射進的一抹斜陽,心情卻有點悶,藉著去郵局繳費,逃出了阿茲卡班的監獄。
有時心想,人多麼可悲,放棄了整片草原、整座森林、遠離了高山海洋,建立了一棟棟鋼筋水泥的監獄。區分了土地國籍,發明了硬幣紙鈔,扮演了多種角色,玩的是什麼權力地位財富的遊戲呢?
午后的陽光,漫步在林蔭下,心情豁然開朗了許多,雖然點綴街道的並不是五顏六色的花兒,傳來的從來也不是悅耳動聽的鳥叫蟲鳴,只是路過一個陌生人的點頭微笑,我覺得沒有錯過...
也許我們得試著建立關係。
抬頭仰望天空的獨處很清澈,微風吹過的時候才發現手上握著風箏的線,卻故意讓風箏離開了視線。原來是我在逃避,遇見幸福;差一點真的以為,這一切是一廂情願的夢。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最思念的地方
我試著與你建立關係,停止貓狗大戰的關係吧!
忙碌的你啊~是否也想逃出去,抬頭看看天空的風箏?
希望我們不會錯過了,下次見面的微笑!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先爬上心中的巔峰
相處以信,心之無懼
爬山的資歷並不豐富,百岳也只撿了十幾顆,只是從郊山到縱走都不挑,只要時間可以配合的自組團都很雀躍。我並不是健腳,爬山從來不想趕時間,爬山的目的也不是攻頂,相信大家跟我一樣曾問過自己:爬山的目的是什麼?
接觸的山友,有人是愛戶外運動的,什麼戶外活動都接觸;有人是愛上山裡的寧靜,有的是愛跟一票朋友熱鬧;有人是專門捕捉自然美,有人喜歡過原始生活。
最初是看了Frog的山岳攝影而開始爬山,想親眼目睹那樣的壯麗,不知不覺間卻讀出了另一種對山林的感情,像回家一樣的感動!希望開始喜歡上山的朋友們,也能共鳴出一樣的情懷。要爬山的時候,先爬上心中的巔峰。
剛開始入門的山友,會擔心自己沒有經驗,沒有體力,沒有知識,沒有技能,也擔心未知的環境與旅程,就從三心二意來入門,自問自答即可。
1.渴望
對山的渴望是什麼?
百岳是一個指標,卻是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指標。他就像成績單上的數字或是競賽的獎盃一樣吧!學習任何事情,是知識重要呢?還是文憑重要? 我想大家不要用征服或是挑戰某某山這種字眼,人之於大自然是渺小有如一粒沙,對於山我帯著謙卑與敬畏,試著閱讀山,這世界的一本書;聆聽山,是上帝的一首歌;上山是對回家的渴望,渴望得越殷切越容易付諸實現。
2.相信
"相"是互相,看似分離實際合一。身體要相信心靈,人要相信人,人也要相信自然。恐懼皆來自於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身體,不信任自己週遭的人,不信任自然。必須體驗這些都是合而為一的時候,才能真正品嘗流浪的樂趣,信任未知與未來。
3.勇氣
不怕任何挫敗才叫真正的勇氣,坦然面對事實與臣服環境改變也是勇氣。不要急著攻頂,不要非要攻頂,有時候撤退比前進更需要勇氣,該放棄的時候放棄,山永遠都在那裡的囉!還有面對自己的勇氣吧~像野人一樣的自己!
4.保護
學會保護自己,也保護山林。人類所踏出的一小步,卻是山林生態的一場浩劫。愛爬山跟愛山是兩回事,雖然希望有更多的人群喜歡接近山林,但也免不了擔心環境遭到破壞;基本功就是垃圾帯下山,儘管是會分解的廚餘果皮,山林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大量消化,所以即使是一顆葡萄籽,也請大家帯走,一步也不要留腳印。
5.感恩
開始爬山我就感謝老天爺讓我有機會認識山,也認識那麼多可愛的夥伴。不管是上山前下山後都有帯著感恩的心,看到浮雲日出時我感恩,看到滿天星空也感恩,遇到風雨也感恩,感謝山讓我順利的來也讓我平安的回家,不管途中發生什麼事情,一定都有一個好運守護。
爬山旅行是閱讀這個世界的美妙之處,學習謙卑、專注、靜默、觀察、聆聽、信任與愛,學習人生的各種課題,就要回到大地之家。
爬山的資歷並不豐富,百岳也只撿了十幾顆,只是從郊山到縱走都不挑,只要時間可以配合的自組團都很雀躍。我並不是健腳,爬山從來不想趕時間,爬山的目的也不是攻頂,相信大家跟我一樣曾問過自己:爬山的目的是什麼?
接觸的山友,有人是愛戶外運動的,什麼戶外活動都接觸;有人是愛上山裡的寧靜,有的是愛跟一票朋友熱鬧;有人是專門捕捉自然美,有人喜歡過原始生活。
最初是看了Frog的山岳攝影而開始爬山,想親眼目睹那樣的壯麗,不知不覺間卻讀出了另一種對山林的感情,像回家一樣的感動!希望開始喜歡上山的朋友們,也能共鳴出一樣的情懷。要爬山的時候,先爬上心中的巔峰。
剛開始入門的山友,會擔心自己沒有經驗,沒有體力,沒有知識,沒有技能,也擔心未知的環境與旅程,就從三心二意來入門,自問自答即可。
1.渴望
對山的渴望是什麼?
百岳是一個指標,卻是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指標。他就像成績單上的數字或是競賽的獎盃一樣吧!學習任何事情,是知識重要呢?還是文憑重要? 我想大家不要用征服或是挑戰某某山這種字眼,人之於大自然是渺小有如一粒沙,對於山我帯著謙卑與敬畏,試著閱讀山,這世界的一本書;聆聽山,是上帝的一首歌;上山是對回家的渴望,渴望得越殷切越容易付諸實現。
2.相信
"相"是互相,看似分離實際合一。身體要相信心靈,人要相信人,人也要相信自然。恐懼皆來自於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身體,不信任自己週遭的人,不信任自然。必須體驗這些都是合而為一的時候,才能真正品嘗流浪的樂趣,信任未知與未來。
3.勇氣
不怕任何挫敗才叫真正的勇氣,坦然面對事實與臣服環境改變也是勇氣。不要急著攻頂,不要非要攻頂,有時候撤退比前進更需要勇氣,該放棄的時候放棄,山永遠都在那裡的囉!還有面對自己的勇氣吧~像野人一樣的自己!
4.保護
學會保護自己,也保護山林。人類所踏出的一小步,卻是山林生態的一場浩劫。愛爬山跟愛山是兩回事,雖然希望有更多的人群喜歡接近山林,但也免不了擔心環境遭到破壞;基本功就是垃圾帯下山,儘管是會分解的廚餘果皮,山林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大量消化,所以即使是一顆葡萄籽,也請大家帯走,一步也不要留腳印。
5.感恩
開始爬山我就感謝老天爺讓我有機會認識山,也認識那麼多可愛的夥伴。不管是上山前下山後都有帯著感恩的心,看到浮雲日出時我感恩,看到滿天星空也感恩,遇到風雨也感恩,感謝山讓我順利的來也讓我平安的回家,不管途中發生什麼事情,一定都有一個好運守護。
爬山旅行是閱讀這個世界的美妙之處,學習謙卑、專注、靜默、觀察、聆聽、信任與愛,學習人生的各種課題,就要回到大地之家。
先爬上心中的巔峰,先體會生命萬物的喜悅,一起感受山中生活的自在與從容!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父啊!我錯了!
我不配得,而祢卻應許了我!
值四旬期間,星期三募道班有些不一樣,有些人準備領洗,所以本週和神父進行一場會談。
耕莘文教院的三樓會議廳,一位年輕的神父與5位女性和2位男性的募道者。先從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召叫與聖寵的經驗,間隔時合唱一首輕歌讚主榮的型態進行,以舒緩每個人內心的緊張感!
陸續上募道班的課已經是第二年了,不時需要依照課題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我想一開始大家都很難對著陌生人,說出自己內心最深層的那一面,有人顫抖著,整個氛圍在主內互信下,娓娓道來~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滄海的翻騰與巫山的相疊,不同的角色事件又如何,只是沒有信仰的過去,內心是何等恐懼與自責,妒忌與怨恨也讓人面目可憎。但這是人啊!無明-向外乞討著憐憫的人啊!難道未曾渴望在主內感到平安與喜悅的人啊!
一位老邁的母親,直說她沒有資格領洗,她沒有資格進到天父那裡,她問神父說她可以為主做些什麼,她實在懂得太少也做得太少了。
「主啊!我擔不起祢到我心裏來,只要祢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會痊癒」
天主是誰? 神父要大家想想祂是誰? 有人說,祂是光,祂是愛,祂是活泉水,祂是師長,祂是最親近的朋友...大家紛紛形容天主臨在的感受。
I thirst!神父說:天主的愛是白白的送給了我們!領洗的意義,就像生命得到了重生,洗去過去的一切,只要人願意說一句:我錯了!知道悔改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直到現在,也許是我比較頑固,認錯對我來說是一件艱難的事,尤其是面對最親近的人;只是當我意識到這件事,在天主面前低下頭來「父啊!我錯了」,奇異恩典盡在眼前。
剎那間想抱住那位母親,告訴她天父會寬恕自己的子女,妳也要寬恕妳自己,沒有人不配得這份愛,只要真心渴望,妳的祈禱天父都會應許。
奇異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 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 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 既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 試煉網羅 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 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 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 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若祂是主,我願是祂的僕人;若祂是父,我願是祂的子女;若祂是老師,我願是祂的學生。
值四旬期間,星期三募道班有些不一樣,有些人準備領洗,所以本週和神父進行一場會談。
耕莘文教院的三樓會議廳,一位年輕的神父與5位女性和2位男性的募道者。先從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召叫與聖寵的經驗,間隔時合唱一首輕歌讚主榮的型態進行,以舒緩每個人內心的緊張感!
陸續上募道班的課已經是第二年了,不時需要依照課題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我想一開始大家都很難對著陌生人,說出自己內心最深層的那一面,有人顫抖著,整個氛圍在主內互信下,娓娓道來~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滄海的翻騰與巫山的相疊,不同的角色事件又如何,只是沒有信仰的過去,內心是何等恐懼與自責,妒忌與怨恨也讓人面目可憎。但這是人啊!無明-向外乞討著憐憫的人啊!難道未曾渴望在主內感到平安與喜悅的人啊!
一位老邁的母親,直說她沒有資格領洗,她沒有資格進到天父那裡,她問神父說她可以為主做些什麼,她實在懂得太少也做得太少了。
「主啊!我擔不起祢到我心裏來,只要祢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會痊癒」
天主是誰? 神父要大家想想祂是誰? 有人說,祂是光,祂是愛,祂是活泉水,祂是師長,祂是最親近的朋友...大家紛紛形容天主臨在的感受。
I thirst!神父說:天主的愛是白白的送給了我們!領洗的意義,就像生命得到了重生,洗去過去的一切,只要人願意說一句:我錯了!知道悔改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直到現在,也許是我比較頑固,認錯對我來說是一件艱難的事,尤其是面對最親近的人;只是當我意識到這件事,在天主面前低下頭來「父啊!我錯了」,奇異恩典盡在眼前。
剎那間想抱住那位母親,告訴她天父會寬恕自己的子女,妳也要寬恕妳自己,沒有人不配得這份愛,只要真心渴望,妳的祈禱天父都會應許。
奇異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 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 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 既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 試煉網羅 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 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 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 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若祂是主,我願是祂的僕人;若祂是父,我願是祂的子女;若祂是老師,我願是祂的學生。
如燕盤旋而來的 思念
張雨生20週年精選典藏。1966-1997
那麼長的等待,我們尋何而來?
他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完成了許多人的夢想;
他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結束了他短暫的生命!
總覺得他高亢嗓音與音樂創作,傳達一種對生命的堅持;我的未來不是夢,到現在還激勵了許多青年學子。驟逝的瞬間彷彿只是化作一股輕煙,在冬天過後的那個雨季,又如燕盤旋而來。
豐華這張紀念盤雖然收錄很多Demo,也多半是他後期的創作,相信很多六年級生是從他飛碟唱片開始就被撼動的,可惜那些歌曲不被列為"原創"而篩掉。雖然不至於瘋迷去買限量盤,但20年來的確有一個喚起回憶的的歌聲在內心騷動!
他那麼年輕就完成了夢想,他留下過那麼多渴望,我一直都相信,生命並不可惜!
如果你冷 作詞:楊立德 作曲:鈕大可
如果你冷 我將你擁入懷中 如果你恨 我替你擦去淚痕
如果你愛我 我要向全世界廣播 如果你離開我 我會默默地承受
我的愛為你開啟 像白色的閃電劃破天際
我的愛為你奔馳 像紅色的血液充滿身體
我只是要你知道一件事 就是我愛你 就是我愛你 愛你
延續生命的我們,是否能在盡頭之前 完成?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一路玩到掛
2008.02.29 14:50微風國賓影城
雖然故事很吸引我,但兩個老演員與一些非專業的影評影響我去看這部片的決心,倒是朋友很想去看就奉陪了,結果看完一整個感動的人是我!
「你人生中最後悔的事,往往是你沒完成的事,而不是你完成的事....... 」
故事從一個正在冰攀雪岳的人說起。
從事46年黑手工作的卡特罹患癌症住進醫院,和持有這間醫院的百萬孤獨富翁艾德華,住進了同一間病房。身分地位懸殊的兩人一開始不能茍同彼此,但面對同樣病痛的苦楚,漸漸打開心扉。當卡特得知自己時日不多,便隨手寫下了一張Bucket List,列出在餘生想完成的幾件事....
一日艾德華看到了卡特的Bucket List,提議兩人來一趟完成夢想與體驗的生命之旅。遭到卡特的妻子的反對,兩人展開了這趟旅程~古董賽車到高空降落傘,印度泰姬瑪哈陵、印度金字塔到東非坦尚尼亞大草原,最頂級餐廳和刺青店...他們一一劃去了清單上的夢想
# Laugh until I cry
# Drive a Shelby Mustang# Get a tattoo
# Skydiving
# Visit Stonehenge
# Drive a motorcycle 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 Go on a Safari
# Visit the Taj Mahal
# Sit on the Great Egyptian Pyramids
# Find the Joy in your life
最後的旅程,卡特想幫助艾德華與他的女兒重修舊好,艾德華卻不肯接受;卡特決定回到家人身邊,和妻子合好的同時也陷入昏迷...在卡特與艾德華的人生清單上,最後的幾件事:
# Witness something truly majestic
# Help a complete stranger
# Kis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
艾德華完成了卡特的遺願,且在兩人死後同樣將骨灰埋葬在世界最高峰。
久久不能忘懷的是片中對於山脈的形容,卻忘得一乾二淨啦...> <
直得一提的是隨著片中場景的變換,兩人的對話不但益智且引用不少名言外,還有國情與宗教對於死亡世界的說法,讓人在觀看影片的同時有如讀了一本人生大書。而開啟人生這本書的從生命、婚姻、自我都是一連串的Q&A,直到死亡才闔上這本書。
記得北一段的時候他問我:妳會不會後悔?
那時不加思索的回答:不會吧!我覺得沒做的話才會後悔...!
不是嗎?我們都曾經荒唐,曾經得到慘痛的教訓,但是對於當時想做的事情沒有去做的話,就什麼也學不會了!所以對於當下的想做而做,即使日後看來多麼可笑,也都會成為沒有遺憾的美好。儘管我們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做完全部,也不能做到完美,但誰又知道,這一切不會是最好的安排呢?!
聽說到了天堂,上帝會問你兩個問題:
1.你有沒有在你的生命中找到喜悅?
英文小常識:片中有說明為什麼要叫做 bucket list,因為死亡叫「kick the bucket」,所以在死前要做的事情名單就叫 bucket list。至於 kick the bucket 的由來,這邊有一些資訊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潛水鐘與蝴蝶
2008.02.26 微風國賓影城
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
前ELLE法國總編 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紀錄式小說改編
沒有看過小說,誤以為是勵志型態的小說;取名為潛水鐘與蝴蝶,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兩者的關聯。
44歲的尚.多明尼克.鮑比在1995年底因腦幹中風入院,在此之前他是位意氣風發的雜誌總編,雖然有子女卻不願結婚,維持單身與其他女友交往。尚罹患的罕見疾病「閉鎖症候群」使他幾乎失去了整個身軀,大腦無法支配其他神經,全身癱瘓到只有左眼可以動作,雖如此尚的大腦卻可以十分正常的思考、想像、記憶與理解。
尚無法透過說與寫來表達心中的想法,語言治療師發展一套用眨眼傳達意思的系統,使尚可以與人溝通,但此時在尚的左眼流動的孩子、朋友、父親的信...都變成尚對自己審判似的獨白,也領悟生命真實的意義,漸漸的從悲痛轉化為接受,在病房中讓治療師幫助他完成了最後一本著作「病榻旅遊札記」。
小說出版後的十天尚離開了人世,他的故事並不令人絕望,而是像重生般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必要的時候,他也幽默的面對在人生中突如其來的衝擊。
透過電影鏡頭感受到兩個世界,一個潛水鐘將他的軀體禁錮,一隻蝴蝶卻釋放他的靈魂。透過他的故事更深刻的提醒我,當下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視為最重要的東西?當下被遺忘的,會不會是來日的遺憾?能不能在生命的每一刻,都體會生命本身的美好!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北陡七星山+陽明山花見一日遊
部落格之所以存在,除了日記,主要是想寫遊記。
到了「台北第一高」石柱,白茫茫的沒有展望,冷颼颼的風呼嘯著,若不做好保暖也很容易失溫,YC就因此頭痛了兩天。本來想等後面的人到齊,卻先忍不住風雨吹打,趕緊下山,看見休息的Janet就遞了兩隻登山杖過去,讓她能順利下山。
結果根本是一整個懶惰~所有事發當時的歷史紀錄&心情架構,都像沙漏一樣一粒一粒漏掉!只能憑著模糊的印象跟照片來整理一翻。
此行是小龍山友為228南湖大山的行前訓練。之前也感受到小龍回覆信件的魔力,不過此次不在收件人的行列中,一直到214由YC轉寄才臨時加入成行。
2007.02.16(六) 08:30石牌捷運站
一行人約20好幾,看到不少夥伴是揹著重裝來訓練的。以最近這幾次郊山的夥伴組合:啟龍、Kevin、Luke、Janet、YC、張大頭、大頭玉、我,男生都是要去南湖的,不過只有Luke做了重裝,其他人就是"小手拉小手,一同去郊遊"。
好不容易集合到位,9點多由社長Hank帶頭成小龍隊形前進;步行到陽明醫學院,第一站是軍艦岩,回想一下:軍艦岩跟七星山都在2007年獨攀過,跟這一票大隊比起來,獨攀除了能享受寧靜的思考,還能訓練自己的膽量吧?要是與夥伴們失散也不至於太過恐慌吧!
嘻嘻哈哈到了軍艦岩,才發現啟龍竟然把早餐的垃圾掛在我背包上,好笑又好氣~就這麼拍幾張"攻頂照",順著Hank社長的指示前行。也忘了路線是怎麼走的,還經過了墓園跟廟宇...。在龍鳳谷遊客中心休息,Hank也不忘請大家自我介紹,由一半小組算是很熟悉了,其他一面之緣的似乎要期待下幾次相聚時再記得芳名了。經過陽明山的硫磺溫泉處,雖然說陽明山是台北人的後花園,但我倒是第一次經過這樣的地方,由歐巴桑跟歐吉桑搭的溫泉區,幾乎都被固定的民眾所霸佔著吧!?
上了柏油路後行經一小學校,此時倒是玩成一團來個比手畫腳的大合照~
意外的是到了湖底路(湖山溫泉會館),不久後看到的是「草山行館」,一年多前找不到的地方,可惜已經因為去年火災封館,雜草叢生,找不到書香文化的氣息...接著到了人聲鼎沸的陽明山,街道兩旁盡是小吃,在台灣真的不用怕被餓死耶!還不到登山口,同夥的"民眾"隨即吃了起來...還表演吞蛋咧!此時只能形容說"龍腳散",大家自成一格,在園內就定位野餐。
野餐後變成"賞花團",繞了花季一圈後才打聽到七星山登山口的位置,隨即成小龍隊形再出發~ 接著不知道過了多久才到七星山登山口,只見扶搖直上的石梯,憑著去年的印象好像不是很長,但天候開始變化起霧,大家調整呼吸三三兩兩並行而上,和啟龍、Kevin、YC、大頭們漸漸超越成為前鋒,拉了好長一段距離,中途聽說Janet小腿抽筋先行在原地休息。到了「台北第一高」石柱,白茫茫的沒有展望,冷颼颼的風呼嘯著,若不做好保暖也很容易失溫,YC就因此頭痛了兩天。本來想等後面的人到齊,卻先忍不住風雨吹打,趕緊下山,看見休息的Janet就遞了兩隻登山杖過去,讓她能順利下山。
馬不停蹄跟後方又拉了一段距離,剩下啟龍跟我直奔山下~在登山口等了好一會兒,才移駕到遊客中心。過了三十分鐘17:30大家都下山了,狀況不錯,剛好搭乘到捷運站的小巴士。
在士林捷運站下車後,大頭蘋果小隊(馬拉幫)加上阿正和Reder又搭回石牌站,去吃我介紹的"盤子"義大利麵,19:30就殺到山水去敗血了~看得出來廝殺過程中大家對南湖抱著必死的決心啊!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在草原上
蒙文原詩
選自 烏 仁娜【藍色草原 Hödööd】
自豪的牧羊人 在廣闊的大草原上
生活變成了一種旋律 響徹世界的盡頭
我將不厭倦地守護著我的羊群
安詳地在肥沃的牧草地上吃草
孕育自家鄉搖籃的
我的傳統、歌謠、及故事
我將帶著他們到遠方
對於在鄂爾多斯草原上成長的烏仁娜來說,草原上的陽光、羊群,族人的歌謠、故事,一直是她精神上的支持。烏仁娜的歌謠及音樂,根植在傳統上,但富含創新的風格,她的作品洋溢著自由開闊的神采,但不會迷失在炫技的聲音遊戲中。
這首「在草原上」,可以恰如其份地表達出她期望掌握傳統與創新的努力。
天堂
蒙文原詩—烏仁娜
選自烏仁娜專輯【在路上Jamar】
那 星球上的氣候
沒有被公害所污染 是那樣的清新
那星球上的人們
沒有被物質所動搖 是那樣的純潔
那星球上的飛禽
沒有被網羅捕獵 是那樣自由奔放
那星球上的果實
也未曾摻雜過藥物 是那樣的純淨
烏仁娜在少女時代離開家裡,到別的城市念中學,青年時離開家鄉鄂爾多斯草原到大城市上海學習音樂,最後輾轉定居在德國巴伐利亞的鄉間。鄉愁及草原於她,是一種沒完沒了的想念,在夢境中,在作品中,都呼吸著草原的氣息,以及金黃色的陽光。
問起烏仁娜什麼叫做天堂,她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就是草原上的大自然」。由草原童年到城市青年,烏仁娜深切地感受到科技進步雖然帶來便利的生活,卻也讓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尤其是現代小朋友的童年,幾乎都是在塑膠玩具陪伴下成長,所謂的「自然」不過是課本上的鉛字標本。
但烏仁娜的這首自然預言詩歌,告訴你天堂就在眼前。
選自 烏 仁娜【藍色草原 Hödööd】
自豪的牧羊人 在廣闊的大草原上
生活變成了一種旋律 響徹世界的盡頭
我將不厭倦地守護著我的羊群
安詳地在肥沃的牧草地上吃草
孕育自家鄉搖籃的
我的傳統、歌謠、及故事
我將帶著他們到遠方
對於在鄂爾多斯草原上成長的烏仁娜來說,草原上的陽光、羊群,族人的歌謠、故事,一直是她精神上的支持。烏仁娜的歌謠及音樂,根植在傳統上,但富含創新的風格,她的作品洋溢著自由開闊的神采,但不會迷失在炫技的聲音遊戲中。
這首「在草原上」,可以恰如其份地表達出她期望掌握傳統與創新的努力。
天堂
蒙文原詩—烏仁娜
選自烏仁娜專輯【在路上Jamar】
那 星球上的氣候
沒有被公害所污染 是那樣的清新
那星球上的人們
沒有被物質所動搖 是那樣的純潔
那星球上的飛禽
沒有被網羅捕獵 是那樣自由奔放
那星球上的果實
也未曾摻雜過藥物 是那樣的純淨
烏仁娜在少女時代離開家裡,到別的城市念中學,青年時離開家鄉鄂爾多斯草原到大城市上海學習音樂,最後輾轉定居在德國巴伐利亞的鄉間。鄉愁及草原於她,是一種沒完沒了的想念,在夢境中,在作品中,都呼吸著草原的氣息,以及金黃色的陽光。
問起烏仁娜什麼叫做天堂,她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就是草原上的大自然」。由草原童年到城市青年,烏仁娜深切地感受到科技進步雖然帶來便利的生活,卻也讓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尤其是現代小朋友的童年,幾乎都是在塑膠玩具陪伴下成長,所謂的「自然」不過是課本上的鉛字標本。
但烏仁娜的這首自然預言詩歌,告訴你天堂就在眼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