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09 19:30 中正紀念堂 國家戲劇院
一個深度刻畫台灣特有族群融合史的動人故事
眷村,一種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到60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眷村,一種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到60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初來台灣時,這群移民的居住空間簡陋而臨時,每家都只有兩、三坪大。緊密相依的聚落裡,夾雜著南腔北調、四川牛肉麵與韭菜餃子爭香的熱鬧景觀;竹籬笆裡外的族群交會,也漸層上演。
從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建築、人際互動、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都自成一格。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更賦與「眷村」二字獨特而傳奇的精神密碼。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眷村陸續改建,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但這半世紀的歷程,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
「融合」,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六十年前,竹籬笆裡外的人,靠著這股融合力,共同建構土地認同;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
從意外旅程到落地生根的大時代故事
這齣源於嘉義眷村的時代大戲,取材自台灣最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為了即時保留眷村史,他全力投入,製作紀錄片、寫書,亦與好友【表坊】藝術總監賴聲川擦撞出合作舞台劇的創意火花,《寶島一村》的概念於焉成形。
--------------------------------------------------------------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新移民的第三代?
祖父也是牽著一家子人從上海跟隨國民黨來台,那段苦日子也不是沒聽說過,只是打從我懂事以來,咱們就不住在眷村了,所以對眷村文化,倒也不是那麼熟悉。
家裡操著上海話,吃的是家鄉菜,只是我的老媽是台灣人。在那時候種族並不敵我,只是習慣的不同,引起爭議,讓外省人誤解台灣人的知識水準....諸如此類的文化隔閡雖然存在,也沒想到陳水扁的上任會使其更加劇烈。
不討論政治議題,這部戲說的是家鄉。在那一幕思鄉情切的劇碼裡,誰不為回不了家的離愁傷心呢!凋零的葉子啊!歸根的希望埋藏在新的家園,也埋藏在最後的棺材。
1 則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