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貝爾‧傑 2004
在課堂上宣布完「智海尋義」的遊戲規則之後,台下傳來一陣哄鬧聲。
如果你曾佇立於講台之前,孰知孩子的表達方式,對他們和你的互動習性了然於心,你就會知道,這樣的喧嘩通常代表的是他們的興奮,一種夾雜著挑戰、不安以及躍躍欲試的興奮。
「智海尋義」是我所設計的一個學習活動,規則是這樣子的:老師準備數十張的紙牌,每一張背後都寫作了一個專有名詞,包羅萬象,來自各種領域,譬如「冬蟲夏草」、「星座」、「盤尼西林」或者「太妃糖」,小朋友的任務就是接受老師的委託,在抽出題目之後,用自己的方法,不管是去圖書館,問專家,總之想辦法找出這些專有名詞的相關資料,最後用自己的話解釋給全班的小朋友聽。
正所謂在「智」慧的大「海」裡,「尋」找意「義」,故牽強的命名之「智海尋義」。想考驗的是小朋友掌握知識,並且消化,然後表達的能力。
然而這個簡單活動設計的背後,卻因為一位很「賊」的老師,我,而變得陷阱重重。
哄鬧中一個小朋友,浩帷,舉手問了一個正中我下懷的問題:「老師,這次可不可以用電腦上網找資料來報告?」問完一堆小朋友張大眼睛等我回答。
不出我所料,跟每次報告一樣,電腦、上網,成為小朋友心目中找尋資料最關切的不二法門,而我「賊」就「賊」在這個地方。之所以挑這些題目,除了是融合各個領域平日耳熟能詳卻不求甚解的事物之外,再加上經過我以「趣味」、「引人好奇」等等原則篩選過,但最重要的是,這些精心挑選的題目,想要在網際網路上找到詳細的資訊?很難。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網路上的搜尋網站鍵入「冬蟲夏草」這四個字,你大概會很興奮你可以找到幾十個不同的網站,可在一個又一個的搜尋進入之下,你大概只能失望的發現,大部分網站都是賣中藥以及補品的。偶然看見一、兩個比較細心的藥商,旁徵博引「冬蟲夏草」的簡介,你卻只能發現寥寥數字,更別說你想看看這種帶著神秘感的真菌類究竟長什麼模樣,連張圖也沒有……搜尋至此,你大概已經耗費近一個小時,胸中充滿著怨氣。
「星座」也是,正經八百的天文專站少得可憐,你只能查到數百個算命占卜觀星的「星座」網站,看過幾個之後,又耗了一個小時,你卻連「古代人以為地球是平的,天空像個大鍋蓋,星座是星體鑲嵌的在鍋蓋上的法則。而事實上同個星座的不同星星之間,可能間隔幾十光年,他們只是偶然投射在好事又富想像力的古代人的視網膜上,因此取了不同的名稱……」這樣粗淺的事實都不知道。更別提你想找「苜蓿」、「盤尼西林」或者「太妃糖」了,也或許有,只是網路崎嶇多折,你一眼望不到啊!
我已經受夠了這些小傢伙利用網路的慣性,他們會到網上抓到相關的資料,然後一股腦的全部印下來,不求甚解,大聲嚷嚷說他已經做好報告,像是武俠小說的男主角學會了什麼神功。而印下來的資料又往往是半弔子,篩取資訊的能力普通得可以,只懂花拳繡腿。
但是我還是想讓學生們從經驗去學習,去得到新的認知。我如此狡詐的以大方並且開明的態度說:「當然可以,當然可以,你想到網路去找,就自己就利用時間去電腦教室試試看。」
我加了個但書「可是,能不能找到就要靠你的功力了,搞不好去圖書館的同學會找得比較快喔!」
「另外,有問題,找不到的,都可以來問老師……」
兩天過去,於是,你大概可以想像接下來會有多少學生跑到辦公室來找我了。
「老師,網路上有很多資料,但是根本沒有我要找的啊!」「老師,求求你告訴我,哪個網站有『色盲』的資料。」「老師,打『太妃糖』找到的都是介紹糖果公司的資料的。」「老師,『爵士樂』的介紹好多種,哪一種是可以的?」「老師…………」
我不禁笑著說:「你有沒有試試用上次教你們的分類目錄的方法來找?有沒有多找一些不同的搜尋網站?再不然,可以去找找看圖書館的書啊?再找不到,沒關係,下禮拜上課我找給你們看……」
「不要啊,老師,你教我電腦網路上找到的方法,告訴我在網路上的什麼地方可以找到……」一堆學生起鬨著說:「用電腦找比較好。」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這幾年世界各地瀰漫著一種奇怪的數位迷信風氣,不只是我班上找資料的學生們,腦袋只裝著「電腦電腦電腦」這唯一的口訣、僵化的招式,不知道變通。或者是電視、廣告、輿論,人們嘴巴裡說得,像是只有電腦或者網路還是通訊相關產業,才是人類歷史的最後救贖,儼然是一種新興的迷信。
北市某國小的學生實施電子書包的計畫(還好只是計畫),一陣熱切觀望喝采聲中,有沒有人想到,在小學生耍炫愛新奇一面倒的稱讚中,有多少長久注視電子螢幕發光屏的累?電磁波的侵擾?還有電子觸控板不若紙張書寫、畫記、塗鴉的方便?(你可曾看到許多小學生課本裡令人驚嘆的自創畫記法,或者塗鴉?)我可不願意他們的童年被封閉裝填在那些只能依行依序剪下貼上的死板指令之中。
政府貿然開辦健保 IC 卡,只想到大多數人的方便,卻遺忘了特定病友,例如愛滋病者、絕症病患、精神疾病病人,他們隱私曝光導致種種現象的疑慮。
上網繳稅?當駭客大行其道,政府組織的網站安全像千瘡百孔的捕鼠籠,常常耳聞資料消失或者更改否則金融盜刷,而財政部長拿不出對策,只能以宗教領袖式的打氣口吻說「安全安全……」,上網報稅,你敢嗎?
而這群學生也在我的示範之下,才終於肯放下手邊抓了幾天還咬不到解答的滑鼠,走向圖書館第一排的書架,花了十五分鐘的時間,拿了一本「中華兒童百科全書」,接著露出興喜若狂的表情說:「老師,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原來查百科全書可以查到這麼多東西耶!」聽了不禁搖頭。
積進而帶點陰謀論的說法叫做「資訊硬體廠商和軟體服務提供者,用一套新的方法創造了新的產業,並且在過程中綁架了媒體甚至政府,支配了輿論,對人民放送:『不會用電腦就沒有競爭力,沒有了競爭力就死路一條。你會吃不到市場的大餅,一口也吃不到。』注意,餅永遠是那麼的大,只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小餅屑被全球化搓了進來,被用「電腦」、「資訊」、「數位」管他什麼的專有名詞重新分配。資本主義歷史的新局勢,套句最近的暢銷書上說:『這不是個資本問題,而是階級問題』。
而我這個國小老師的解釋比較簡單,當學生的創意大不如前,錯別字越來越多,寫作說話的句子變得支離破碎,盜取資訊複製圖片的能力增強數十倍,暴力遊戲與網路交友成為風潮,還有找資料不得其門而入而毫無思辯技巧,而此時眾人卻仍搖旗吶喊,只知道科技的實用而不知人文精神如何精緻的配合……
科技迷信,莫大約此。
越是文明越是物質?
老實說人類為了物質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文明國家一天約有1/3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工作當然是為了財富,財富當然是為了過好的生活,好的生活當然是仰賴物質...。資訊爆炸,我不能說文明完全沒有好處,只是文明進化的同時,人類的生物功能卻逐步退化。
大部分的時間在工作,其餘的時間在排解工作壓力的活動-吃喝玩樂。進入一個"All you can eat"的世界,不停的吸收著我們自豪的"知識",科學家與專門學者,不停製造知識又顛覆知識,到了無法消化的地步,最先消失的能力-判斷力。
無法辨識什麼是我們要的,什麼是不要的,大可以跟著媒體去評論,跟著人群去追趕流行,隨風起舞,隨波逐流。這倒也不完全是壞處,說好聽點就是團結一致,要比較,要追求,至少還要有點競爭力....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其次消失的功能-創造力。1個人創造的東西將會有10個人抄襲,其中比較好的會舉一反三,比較差的則東施效顰;不過傳統與創新需要維持平衡,也許要互相的模仿學習,既然不是科技的問題,人性始終來自於 恐懼?
消失的能力-表達力。建立自己的電腦框架,對著它交談、交易,確實是在忙碌的生活中無所不能且便捷的溝通管道。儘管一個人可以看或寫上幾百篇網路文章,卻在面對面的時候無言以對。人類在物種當中,也許是善於思考卻羞於直接表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